(一)电影的属性

面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到来,电影在市场上首先被作为工业产品,但是同时电影又是综合性的艺术作品,究竟电影该何去何从,取决于是以产品还是作品为出发点,这决定着一部电影的命运。

电影作为传统的艺术,其核心是导演这一灵魂人物,电影的最终呈现结果靠的是导演的驱动。这种模式使得电影传达的是创作者的价值观和艺术追求。而若将电影作为工业产品,则是靠外部工业市场的驱动,其核心则是以制片方为首的电影运营团队。单纯的将电影作为表达导演个人艺术素养的出口,这样的电影是有悖于商业市场的,它实现不了经济效益。但是一味的将电影作为产品进行工业化的流水操作,则失去了其最初的艺术鉴赏价值和多元创造性。所以,基于以上两点,就是要给电影重新下定义。

电影在当今应该属于文化商品。

文化保留了艺术特征,商品则是符合其市场需求和规律,因为电影与生俱来带有商品属性。电影应是具有强烈艺术属性,具有创作者个人风格和特点的,承载着艺术的文化商品。什么是好电影,既遵循市场规律,又能凸显它的个人艺术水准。在电影市场化的过程中,导演必须要在产品与作品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

一个优秀导演必须首先明确这一大的趋势走向,做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化,才能继续进行创作。

(二)制片人中心制

在国内的电影市场下,长时间以来是导演主导电影的创作,而制片人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中国电影形成的是导演中心制,让一些电影成为导演过分追求其个人艺术创作的产物。近些年制片人对影片的把控权逐渐上升,渐渐出现了一批制片人式的导演。由于制片与导演身份的合二为一,这种扩大了的权限让导演不仅仅只负责参与电影创作的环节,而是要做到对电影的宏观把控,从前期筹备到后期推广宣发都得心中有数。

使用这样的模式取得巨大成功的典范有徐峥,他的《泰囧》最终获得12.7亿票房,成为2013年度华语电影票房冠军。虽然这部电影从立项到最终开拍,中途一波三折,但徐峥最终争取到了这部电影的绝对把控权,身兼导演编剧,制片,主演多职,拥有对影片全权负责的权利,也使得这部片子最终最大程度展现徐峥本人的艺术创造力,它不单按照标准的商业类型片进行模式化生产,还在商业喜剧元素中贯穿了人文情怀,达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另一部影片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影片以80,90年代为时代背景,时间跨度从大学时代延续到毕业后走上社会,来刻画一代人的残酷青春。影片是赵薇从北影进修后的毕业作品也是处女作,导演借电影去追忆缅怀自己的青春岁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更像是个人情怀的抒发出口。由于在这部处女作中,赵薇制片人式导演身份的存在,为了避免电影沦为个人表达的出口,她在影片中运用大量具有年代感的元素,营造怀旧的浪潮,从而搭建起与观众的桥梁,激起观众回忆青春的共鸣,用商业化元素包装个人的情怀,最后《致青春》成为现象级影片,也由此打开了华语青春片的大门。

以上两部电影,舍弃了传统的导演中心制,是采用制片人中心制取得市场成功的代表。由于导演同时还身兼制片人,使导演在执行个人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还得把控各个环节,思考为什么拍,拍给什么样的观众,怎么样去宣传。合二为一的权限使得导演需要站在整个工业制作体系上作出判断,进而重视影片在商业方面的价值,尊重市场和观众。这样以来,既避免了电影过于体现导演的个人审美,又避免了影片最终成为导演个人艺术表达出口的专制作品。所以说,制片人式导演具备一个平衡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绝佳条件。而这样的条件,往往能生成一部票房与口碑齐飞的电影作品。

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作为创作团队核心的导演,首先要明确当下电影的属性,尤其在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今天,电影更多的被定义为文化商品。这种属性的转变也推动了中国电影从导演中心制演变成为制片人中心制。而与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身份,制片人式导演,则能在创作过程中最恰当的诠释电影的属性。

当然,当下电影的性质也大大增加了这类导演取得突破性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