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冬寒,大脑慢,曾一度懒得写字。然,像我们老大说新年必须立项新开张,否则这一年都不会好过了;我想也是,需要做影评新开篇,否则这一年惰性养成没下文了。
 
    随便聊聊,什么样的节日什么样的电影?什么样的类型片?
 
    想起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世上本没有类型片,拍的片多了,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风格,也就成了类型片。先头定义的类型片,是指在电影工厂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量生产出来的相互雷同的娱乐品(好莱坞电影),1.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视觉影像。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类型片在具有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相似的叙事元素基础上,更加多样化、创新性、个性化,更有具备导演或作者特性特征。
 
    那么,什么样的节日看什么样的电影呢?
 
 
    新年:悬疑片
 
    辞旧迎新。大家在相互“Happy new year”的同时,想来大部分人也有内心忐忑“My goal in 2015 is to accomplish the goals of 2014 which I should have done in 2013 because I made a promise in 2012 and planned in 2011”。然,有一种类型片可以让情绪得到极大的缓解或刺激,即便在平铺直叙、日出日落、一年抄袭一年的日子里,也会有意外惊奇,这就是悬疑片。
 
    悬疑片的特征恐怕是人们高度关注人物情节发展,而结尾往往出人意料。有一类悬疑片剧本精巧和精妙,或是运用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穿插叙事、分段叙事等)、或是曲折起承转合不可思议的剧情,让电影得到完美升华、结局冲击你的思潮,令人沉醉。这是众多影友喜欢的类型,公认的经典片除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所执导的一系列电影外,有《穆赫兰道》《电锯惊魂》《恐怖游轮》《致命魔术》《万能钥匙》《致命ID》《记忆碎片》《十二宫》《生死停留》《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禁闭岛》等等。电视剧方面,主攻逻辑推理类,影片主角运用自己超凡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推理推动剧情的发展,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美剧《疑犯追踪》、《识骨寻踪》、《犯罪心理》等,日剧《神探伽利略》,华语《少年包青天》、《沉默的证人》、《舞乐传奇》(找了部新点的,还行吧,毕竟电影看多了,里面的悬念太好猜了,还有部《暗黑者》也马虎点)。
 
    鉴于悬疑片的特征,好像跟部分刑侦片、科幻片、惊悚片也分不太开,看看百度“悬疑片吧”选出的2014年度十佳悬疑片:《前目的地》《星际穿越》《彗星来的那一夜》《消失的爱人》《催眠大师》《明日边缘》《急速天劫》《夜行者》《白日焰火》《二重身》。华语片也上榜两部,还真没想到。
 
    新年看悬疑片,是想告诉大家:一切皆有可能,不到最后一刻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有梦的追梦,有目标的走目标…啥也没有的,像我一样,到处乱逛、到处乱看。其实,还是想推荐下大卫·芬奇的新作《消失的爱人》吧,这部片在群里讨论了好几天,我觉得剧情真心好看,至于论点,每个人都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春节:贺岁片
 
    在没有电影之前,逢年过节都要唱堂会、唱大戏,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过大年,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故,过年看贺岁片喜剧片,是理所当然的事。
 
    贺岁片最早起源并流行于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在一起,不计片酬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而片尾“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的众星贺岁场面,我想很多影迷至今印象深刻。80年代,周润发张曼玉等主演的《八星报喜》《吉星拱照》《花旗少林》《富贵吉祥》《家有喜事》《东方三侠》《东成西就》等等;而到了90年代,贺岁片俨然成为周星星的天下:《唐伯虎点秋香》《国产凌凌漆》《大话西游》《食神》《大内密探零零发》《97家有喜事》《行运一条龙》《喜剧之王》等;90年代后期,成龙大哥的贺岁片崛起,他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名义引进中国内地的影片,其后两年,接连推出《白金龙》、《义胆厨师》贺岁片,极大的启发了内地电影人。
 
    1998年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好像是内地接过了香港的接力棒,冯小刚开启了“冯式幽默”,20世纪末到21新世纪初,冯式贺岁大片频频上演:《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无扰》《非诚无扰2》《私人定制》等。贺岁片市场的欣欣向荣导致了贺岁档,各家各货纷纷涌入。按理说,贺岁片首先应该是喜剧;其次应该是一个圆满团圆的结局。然而,随着市场的爆棚,新世纪以来,题材类型广泛,连《投名状》《集结号》《一九四二》《金陵十三钗》等历史战争悲剧片都顶着贺岁片的名号,这也难怪像《人在囧途之泰囧》《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类片都票房登顶,突破10亿,过年嘛,乐呵乐呵哈。
 
    今年的贺岁片?琳琅满目,可没怎么找到可看的。对于小朋友,从2009年开始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电影系列,至今第七部,还每部都与每年的生肖有关,拍得有好有坏,随便看看还行吧。夹缝中有看到港人坚持的《吉星高照2015》,王晶导演的《澳门风云2》;还有继续持续抢钱的《爸爸去哪儿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其实,还是想推荐下《一步之遥》,关于这部片子的争吵可谓不激烈,我是站在正方的,笑得不行的,to be or not to be?
 
 
    情人节:爱情片
 
    对于情人节,看爱情片,想来没多少人有意见。何况,这如今过节看电影这大趋势挡也挡不住,谁让这看电影的消费档次也远远低于其它娱乐节目,哈哈。而且,再说说这有关情人的节日是越来越多,可以扳开手指数数:1月11日,小光棍节;2月14日,西方情人节;3月14日,白色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三月初三,也是中国的情人节来着);11月11日,光棍节。以单身开始,再以单身结束,呵呵。在韩国,每个月的14号都是不同方式的情人节,每年12个,可谓世界之最。
 
    关于情人节的起源。西方的情人节,也称为圣瓦伦丁日,传说公元三世纪,古罗马暴君为了征召士兵,禁止婚礼,一名叫瓦伦丁的修士不理禁令、秘密替人主持婚礼,最后被处死,他死的那天就是2月14日。至于中国的情人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家喻户晓。听起来不管西方还是东方,情人节的来源都有点悲惨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韩国那么多情人节,拍的爱情片总是以惨兮兮的唯美的剧胜出,痛并快乐着。
 
    关于爱情片,是以表现爱情为核心,并以主人公在爱情发生的过程中克服误会、曲折和坎坷等阻力为叙事线索,最终达到理想的大团圆结局或悲剧性离散结局的类型电影。历史上,佳片数不胜数。在我印象里,第一梯队:《乱世佳人》(1939年)《魂断蓝桥》(1940年)《卡萨布兰卡》(1942年)《罗马假日》(1953年)《霸王别姬》(1993年)等;其次,《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三部曲的叨叨片,话出了爱情婚姻的本质;第二梯队:《甜蜜蜜》《泰坦尼克号》《真爱至上》《人鬼情未了》《这个杀手不太冷》《英国病人》《蓝桥遗梦》《天使爱美丽》《情书》《怦然心动》《两小无猜》《时空恋旅人》《她》《爱在暹罗》《剪刀手爱德华》《云中漫步》《西雅图不眠夜》《心动》等等;第三梯队韩国片吧,什么《我的野蛮女友》《假如爱有天意》《触不到的恋人》《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悲伤电影》等等等。
 
    今年的情人节爱情片?毫无疑问陈可辛修复版《甜蜜蜜》,2月13日隆重重映。1996年于香港公映的《甜蜜蜜》由张曼玉、黎明、曾志伟、杨恭如主演,该片一举拿下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9项大奖。影片以邓丽君的《甜蜜蜜》作为背景,讲述了小军和李翘长达10年的感情纠缠,主人公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的爱情故事铭刻人们记忆中。在之前《甜蜜蜜》从来没有正式在内地公映过,2013年陈可辛出资邀请意大利著名电影拷贝修复公司进行了电影修复,并花了大半年时间寻找好声音为张曼玉的角色重新配国语,此次发行方还特别推出了一部分粤语版,供观众自由选择。很多影友因为喜爱《甜蜜蜜》而看了全部陈可辛作品。时光飞逝,这首歌这部影片又将触动你的哪根心弦?
 
    开篇就聊到这吧,抛砖引玉。有想过把整年的节日写一遍,还有那么多的类型片。每年三四月,我都会有些忧伤,配上清明节,看看惊悚片、灾难片;五一劳动节,动作片、科幻片;五四青年节,青春片,这两年这类的片子很是流行的;六一儿童节,小朋友的节日,动画片;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运动片、励志片;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亲情片、剧情片;十一国庆节,历史片、战争片、谍战片;万圣节,鬼片;圣诞节,冒险片……
 
    只是类型片,也不好分,有人把它分成了两种概念:一种是指电影类型,主要从电影叙事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来划分,如故事片、纪录片、传记片;另一种概念是类型电影,主要指在虚构类故事中按电影的内容、形式、功能来划分,也就是上文中一直阐述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和相似的叙事元素的类型片。不过,每部电影都会交叉穿插一些类似的元素,绝对的划分是不存在的。
 
    我总试图把我存储的各类影片细细划分,后来发现,越细致越容易裹搅不清。我先按类型电影来分,后又想按区域来分(欧美的、亚洲的、非洲的等);再按国家来分,分完又想按导演或主演来分…倘若按节日类型来分呢?应该是最爱看的,必须看的,不得不看的…总之,好电影不在于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