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随着黄伟明的重新掌舵,“喜羊羊”大电影回归到一个正常的水平线上,但对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喜羊羊”这个品牌(电影票房逐年回落、电视动画播出减少收视下降)来说,回归到正常水平线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有超常发挥。
 
    其实,喜7里面本有个很好的超常发挥的契机——身份交换毯。因为,这个东西虽然在美国科幻片中是个常见的道具,但在中国动画中却鲜有出场,中国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对这个事物还是完全陌生和保持浓厚的新鲜感的。影片如果能紧密围绕身份交换来做文章,要比“勇者斗恶龙”的惯常故事吸引人得多。
 
    片中,身份交换毯仅仅完成了两次互换,一次是灰太狼和青蛙的互换,另一次是灰太狼和懒羊羊的互换。前者是实验性的,揭示交换毯功能的;后者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但可惜很轻易就换回来了。可以说,影片中的身份交换不仅次数不够多,换得不够复杂,而且对身份互换含义的挖掘也不够深刻。
 
    或许片方还是低估了小朋友的智商,认为再多换两次小朋友可能就看乱了,但这种观点恰恰忽略了通过身份交换,可以保持小朋友对交换后人物所处的反常环境的额外关注,使他们更集中在剧情上,更努力去理解影片所创造出的“复杂逻辑”。我们要在影片中对观众观看的难度适度拔高,而不要迁就于普通的设置。
 
    事实上,如果喜羊羊和懒羊羊有个互换的话,是否会对他们彼此更加了解对方起到作用呢?如果红太狼和灰太狼有个互换的话,是否会对他们彼此间的爱情产生更强烈的荷尔蒙刺激呢?更进一步说,如果已经换成懒羊羊的灰太狼,又和其他生物换了位,那么它们想要复员就要费更大的力气,情节也就可以更加复杂,观众看得也就更能不亦乐乎了吧。
 
    身份互换是个很好的点子,但是它需要很饱满地挖掘。因为互换身份决不是互换身体这么简单,而是让彼此有一个在对方世界生活的机会,从而有了一个通过对方视角看世界、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和感受平时所感受不到的对方的机会。这个东西如果不体现,所谓的互换就流于了表面。这方面,最值得学习的样本就是湖南卫视的《变形记》。
 
    影片的主题是讲喜羊羊和懒羊羊的友谊,而懒羊羊的误解是其中最大的阻碍,那么让喜羊羊和懒羊羊互换一下,让懒羊羊处在生活在光鲜下的喜羊羊的位置上,去体味一下喜羊羊的操劳与不易,不是会更好嘛?让喜羊羊去体会一下懒羊羊所经常受到的轻视眼光,不是会让它更理解为什么懒羊羊会产生自卑心理嘛?而这些换位思考不通过身份交换是很难实现的。
 
    说到友谊的主题,当喜羊羊与懒羊羊的友谊出现罅隙的时候,影片只是想当然地、单方面地从懒羊羊身上找原因,喜羊羊则基本是高大全的形象,这种设定有点不平等待遇的意味。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傲慢与偏见双方起作用才构成伟大的戏剧冲突,只有偏见的一方而没有傲慢的另一方,减少的不只是一点剧情复杂度而已,而且还包括通过双方冲突才能体现出的人性魅力与故事感动。
 
    对喜羊羊大电影来说,像《名侦探柯南》剧场版那样每次变换一个场景,加一两个新角色,这样的正常推进已经无法扭转市场的审美疲劳了。因为柯南的每个剧场版都力图让人感到这就是终极难题了,而喜羊羊的每个新场景只是普通地换了换地点而已。如果想要把这个品牌至少是剧场版延续下去,或者说让其保留着延续下去的意义,必须要在编剧创意上有超常规的核弹级别的做法才可以再次引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