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CEPA签订香港电影为攻占大陆市场步入合拍片时代。这十几年间港产片产量远远不及黄金时期,观众对于香港电影的要求可谓是最高,没有之一。香港电影人为了尽快摸清大陆市场的门路,创造出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然而看票房和口碑来看,观众给出的反应更多的却是口诛笔伐,狂轰乱炸,一时间香港电影人陷入迷失状态,几乎每个人都会自问,究竟大陆市场需要怎样的香港电影。
 
    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港产片是儿时的美好记忆,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我们尚未识分港产片的优劣,只看其画面,动作,就觉得十足过瘾。随着岁月的呼呼流走,多元化的商品让人有了多项选择,电影如是。在好莱坞电影的攻势之下,大卡司大制作特效大片不断袭来,观众就开始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俘虏。以奥斯卡为权威,特效大片成了票房万灵药,以老美的理念作为单一的欣赏模式。于是乎当身材单薄的合拍片来临时,观众以好莱坞为唯一的欣赏水准来面对港产片,便会觉得如贫民一般,又破又烂,然后就弃置一旁。
 
    大陆电影市场的票房大都是女性来拉动,电影院是约会的情调场所。现如今经济泡沫,社会呈现出浮躁之态,快节奏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浮躁的社会气氛使得人们再无时间和心思去汲取知识来提高自我文化水平,特别是历史,先别说世界历史,很多人对于中国历史都是一窍不通,脑袋的信息量都是坊间的道听途说而已。电影是一门艺术,离不开社会背景和人文历史,试问大陆观众对于香港文化和历史完全不了解,只知其是购物天堂,如此根本欣赏不了港产片里透露的香港文化和价值观等等。
 
    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水平就很难懂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文话所衍生出的电影,大陆观众在观看港产片大多数都会有一个心态,那就是会拿港产片和好莱坞相比,这样一比下去港产片就显得低人一等,于是港产片便会贴上烂片的标签,这样的标签言论在网络一传,最终的影响就是会导致进电影院看港产片的人会越来越少。如果我们站在看到港产片较之前有无进步和缺陷的理性角度,对港产片多点鼓励,这何尝不是支持香港电影,使香港电影人增加自信,为香港电影续命的积极的有效回应呢。抽出时间去了解香港历史文化,市井文化,生活方式,这在增加自我文化水平的同时亦都会使得香港电影不再如之前的难看,反而越来越有味道,这样你的欣赏电影模式就不会再单一化。
 
 
    大陆电影市场的票房主力军是青年人,在这短短十几年内,娱乐产业高速发展,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节目将观众的品味拉低层次,再加上崇金文化盛行,原有的三观完全被扭曲,网络时代下的生活方式越发快餐化,沉溺于言情拜金小说的人群数倍增加,对于现时打以青春电影为宣传口号的制作,偶像明星的市场效应使得这种本不应该票房大爆的电影出现奇迹暴走,此类观众抓住青春电影作为自己的道德高地,来掩饰自己的空洞,实则是约会于电影院的打发时间,并没有认真的去欣赏。目前有三大片种横扫大陆市场:青春偶像片,喜剧片,好莱坞。所谓的喜剧片大多数是低级趣味,之所以票房会爆,这是建立在常年观看低级趣味娱乐节目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笑点。香港电影人特效肯定比不了好莱坞,拍青春偶像片,观众又不买账,不屑于去看香港人的青春片,拍喜剧片的话如若跟风低级趣味,出来的效果是不及大陆喜剧片的。最神奇的是观众的口味,你永远得不出一个有效的规律,票房随时可以大爆,随时可以熄火。合拍片投资资金都很大,如此的一个电影生态环境,可谓是一场豪赌。赌赢倒罢了,输了投资方赔钱,香港电影人在创造下一部电影时很难找到投资,一部电影失败之后,休息好几年再战江湖的现实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例子一多,对香港电影业来说是不利的。
 
    香港电影人何尝不想创作出的电影叫好又叫座,但是由于非完全自由的创作环境,上映之前都要经过审查,香港电影的特点便是尽是过火,尽是癫狂,该特点的基础便是创作自由。在时时面临阉割的情况之下,一些香港电影的上映给观众所看到的就是很雷声大雨点小,电影剪辑的凌乱一堪,看完后纷纷质疑导演的专业水平,破口大骂便是家常便饭。然而何曾想过香港电影人在攻占大陆市场,一方面要展现香港特色的同时又要尽可能的保证审查时一刀不剪确保故事完整性,这真的太难了。香港电影人虽来到广阔的市场,但要真正攻克该市场,步步艰辛,还需要很大的努力跟智慧,在此危机关头,我们何不加强对港片的支持力度呢。
 
 
    大陆电影市场是畸形的,院线排片,偷票房等等问题,背后都是在一套不正常的秩序在操作,香港电影人在跟大陆电影人在合作时亦都不免发生纠纷,这是两地不同电影制作文化所导致的,一旦撕逼开来,饭碗不保,这对香港电影人是致命的,在如何融合面仍是有着相当大的困难与考验。
 
    合拍片规定必须要有大陆女演员,而大陆女演员都是活跃于娱乐荧屏的人物,有着既定的知名度,这会导致香港女演员只能局限于香港本土,根本打不出大陆知名度。合拍片大多数都是商业大片,对于男女主角必须都是一线,早已成名的香港演员一部接一部的拍合拍片,看似常青树,实则是为了电影票房无奈之举,这对香港年轻演员并无益处,永远没有机会再大市场显露自己,更何况大陆有着不计其数的娱乐造星公司,怎会用香港新人呢,如此长久下去,青黄不接,演员断层,上不到位,便会举步不前。
 
 
    近年来于大陆市场试水的香港电影人,由于水土不服等各种原因,回到了香港本土,拍起了本土电影。小制作,小成本,用新人,是其主要的特点。本土电影以香港人为主体,围绕香港,展现香港的故事。虽投资风险小,但在香港电影市场都想票房大爆,实非易事。香港电视市场是自由开放的,好莱坞的影流横扫全世界,香港本土电影如何在好莱坞面前占据一席之地,也是个难题。这就需要香港本土电影创作人不断的提高制作的水准和质素,将大多数合拍片所缺少的香港特色和香港精神展现给香港观众,使他们在前途迷茫期找到一点点依靠。本土电影虽投资风险小,由于创作人员酬劳是远远不及大市场的酬劳,在现如今的香港不得不面临金融泡沫,物价飞涨,如何从本土电影打出一片天,为自己增值,带动和发展电影产业链,还需要很多的路要走。
 
    电影作为创意工业的其中一环,而电视业是创意工业的基石。香港电影之所以在80年代出现黄金时期,其基础就是电视业的高速发展。那时TVB和亚视各自都有自己的艺员培训班,为了抢收视率,分别制作出源源不断的电视节目。当时的香港社会欣欣向荣,稳定繁荣,电视节目是他们下班后休闲享受的精神文化之一,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电视业繁荣的基础,源源不断的电视节目使得艺人之间几乎人人都有机会参加制作,电视业培养了如此多的人才为电影业带来了人才储备,当时香港电影有东南亚,台湾外阜市场,香港电影产量高,再加之香港电影业师徒相承的片场文化使得新老交替无缝对接,最终促成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现时亚视行将就木,HKTV苦等牌照无期,TVB一家独大,失去了竞争便会停滞不前,没有创新的动力。TVB的电视节目质素惨不忍睹,每天浪费大气电波,每年独赚十五亿利润的垄断集团。TVB虽仍有艺员培训班,但其陈规守旧的制作模式使得艺员无提高自己的机会,再加上TVB对于员工的霸道合同,使其不得外借,微薄的薪酬让员工苦不堪言,如此又能为电影业输送多少人才呢。
 
 
    港产片困境重重,眼看这块招牌即将倒下,仍有一班香港电影界的良心在支撑,作为观众的我们要以一个多元化的角度去看香港电影,去了解香港文化,多多支持香港电影,她曾是华人的骄傲,要坚信会有一天她会复兴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