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影片既能赢得口碑又能取得好的票房,那么这部影片绝对称得上成功,这种影片并不常见如鳞毛凤角。如果一个导演连续几部作品都能如此,那么该导演可以“封神”,影界“大神”的典型就是詹姆斯.卡梅隆。1997年,《泰坦尼克号》上映,与现实中被记入灾难史的沉没悲剧不同,这条“大船”在不同国家都走得顺水顺舟,票房更是“势如破竹”,最终取得北美6亿美元、全球18亿美元(3D重映版票房未计入,下同)的历史记录,并在票房记录榜上整整霸占了11年之久,之后才被卡神的另一部作品《阿凡达》打破(全球27亿美元)。

更为难得的是《泰坦尼克号》在票房大爆的同时,影片质量也值得称道。1998年的第70届奥斯卡,获得14项提名的《泰坦尼克号》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 11项大奖 ,追平此前《宾虚》创下的纪录。票房、获奖皆破纪录,“大船”这一路堪称“惊世骇俗”。

1998年,该片在我国内地上映,取得了3.6亿人民币的票房佳绩,在票房纪录榜上霸占多年,要知道张艺谋众星云集、耗资不菲的大片《英雄》在2002年才取得2.5亿人民币的票房。谁说我国影迷品味不高?

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更是引领了“3D”狂潮,虽然3D电影早已出现,但真正大行其道还是在《阿凡达》之后,该片用出色的视觉效果、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观众真正领略了电影的独特魅力,之后跟风3D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也取得了全球过10亿美元的票房佳绩,一时间片片转制3D。

相对于比较成熟的北美市场,我国的影片票房与质量关联度并不是很高。质量高的影片不一定能讨得影迷的“欢心”如《绣春刀》,质量不高的影片有时候也能无视口碑拖累取得不俗票房如《小时代》。

在“大白兔电影社”里和童鞋们讨论影片票房与质量的关系,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其实影片票房爆不爆,关键得看有没有点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质量有关系,但不大。

确实如此,如果一部影片能引起主流观影群体的情感共鸣,这部影片的票房就不会差。前几年意外大火的青春片,该热潮始于赵薇执导的《致青春》,随后《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都“以小博大”,非一线演员主演、中等成本,都取得过四亿的票房,就是因为该类影片触动了观影主体80后的怀旧感,让影迷有了充足的理由走进影院致敬自己的青春。举一个反例,张艺谋的《归来》有巩俐和陈道明坐阵,顶着“国师”出走后第一部作品的嘘头,影片的质量不可谓不高,也能触发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的情感共振,但只取得了2亿左右的票房,就是因为文革一代并非现在的市场主流群体。

一部影片要想票房破纪录,必须在三四线城市“攻城略地”,能吸引平时不怎么看电影的人走进影院。《变形金刚》第4部引进时正赶上票房牛市,一下子差点破了20亿(如果该片获得延迟下画铁定过20亿),童年回忆外加中国取景、中国明星,诸多因素给了观众走进影院的充足理由。反例则是漫威的超级英雄片,多部影片铺垫之后《复仇者联盟2》进入我国,指望着一雪《复仇者联盟1》叫好不叫座的前耻,但票房还是被同年的《速度与激情7》压在身下,单论质量“妇联2”未必差于“素鸡”,但主演意外离世的情怀加持,使得《速度与激情7》票房大爆,很多不怎么喜欢看电影的群体也走进电影院,一睹保罗.沃克的最后风采。

《战狼2》的票房大爆亦是同理,影片质量不算差,但单轮质量还是不能与目前的将破50亿人民币的票房表现相匹配。“八一”阅兵、中印洞朗边境冲突、同档期影片质量不高,诸多因素之下,《战狼2》的票房一鸣惊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观众的“爱国情怀”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充分满足,外加影片的动作场面确实值一回票价。

《战狼2》取得票房成功并不奇怪,影片也自有其独到之处。不过不得不说,影片的质量并没有达到可以称之为“神作”的程度。

另外,现在票房大爆的影片必须是强情节、快节奏的“爽片”,如果故事情节推进过缓,即使影片质量不错也只能取得一定票房,最终远远达不到破纪录的程度,如《金刚狼3》国内票房刚过及格线。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质量确实很差的影片,即使明星再多、场面再大、宣传再投入,也不会取得太好的票房成绩。如烂出新高度的《封神传奇》,那么多的明星最终票房仅仅过2亿,与成本与野心完全不成正比,毕竟观众都不傻。

电影说到底还是商品,所以,对于市场表现应该“愿赌服输”。不要因为觉得自己影片质量很好但观众就是不买账而“到处喊冤”觉得委屈,如果一部影片不具有卖座因素你还要让影迷都支持你,你这就是“强买强卖”。每个影迷都有选择看哪部电影的权利,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在商言商”吧。至于“一跪求排片”,只不过为了多赚钱而已,在我看来并不值得称道的。

相信随着观影群体的日渐成熟,影片质量与票房的关联度会进一步增强,像之前那样找几个流量明星就像“骗”的现象将不会再出现,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