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这种能够唤起爱国情绪的感情渲染,对电影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但能够激起人们热情高涨的爱国情怀,更能为电影奠定一个宏大稳固的群众基础,这种一边倒情感支持,为电影迎来最后的决战的高潮部分,添加了视死如归众心所望的英雄气质。可是对于抵抗倭寇这种以弱胜强,凸显民族智慧,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感情的电影来说,国人所身处的处境几乎完全是在一种狂轰乱炸完全被包围的现实当中,这不免就对一些特殊情节进行歪曲而有失客观的公允,就像我们的抗战剧一样,完全被一种虚荣的假象所覆盖,而造就出了虚幻的美好与对真实史实的歪曲。不过韩国人还是比较理智的,尽量最大限度的对历史进行了还原,虽然也能看出电影加深了对人物感情的重塑,也深刻的刻画出了人物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相对于交战的双方,电影也一贯保持了大家对倭寇形象的一贯肯定而屈迎符合了观众的口味。也许我们真的受儒家思想的教诲颇深,以至于敌强我弱时仍能保持一种大善善于心的怜悯与感怀,被牵动与隐忍的同时仍不忘乎考虑民众苍生,迫在眉睫时还是选择一种较为温和的选择方式,而团结奋战在一起竟然靠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同情与支持而将军队的执行力晾在了一旁,过于人性化的设计将领人物,不免让人感觉有一丝优柔寡断与难以服众的感觉。
 
    电影还是为我们展现出了别开生面又波澜壮阔的古代海战,不但惨烈残酷险象环生,而且异常激烈的战斗不但刷新了我们对海战的认识,也重新对这个韩国的古代将领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从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出,导演还是有一种独特的济世苍生的情怀,他所刻画出来的将领李舜臣不但胸怀天下有勇有谋,而且还是温润贤良礼仪孝廉。我们看不到那种铁塑严面不苟言笑的冷酷,更看不到那种毫无感情机器般的杀戮,看到的只有逼不得已的无奈与满腔割舍不下的仁义,整部影片都透露出一种儒家思想的风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韩国这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度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思想与艺术价值。不过电影还是不可避免的犯了抗日电影的一贯毛病,就是喜欢把日军刻画成那种冷酷无情,好大喜功,极功进利,刚愎自用的毛病,一味的凸显出反派日军的不理智而反衬出己方的英明决断,反而不如斗智斗勇来的精彩可看,毕竟战争不是一件小事情,即便是拥有再强的战斗力也会权衡自己的得失,而不是不计后果的全拼。当然电影也并非故事情节设计的过于古板,还是融入了很多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的精彩,只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情节显然是夸大了很多,也许这是导演故意设计的一种英雄主义情节,让孤军深入似的单打独斗塑造出一种在规模庞大的海战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既标显了统领与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也为提震整个战斗的惊险场面,加分不少。作为导演设计的整个战斗场面,不得不说导演还是抓住了全方位的细节,不但很好的突出了战斗布局所用的形式方法,也将海上的人员拼杀场面展现的如同陆地厮杀一般的流畅激烈,不但没有显现出海上小范围场景的短板,也充分的运用了整个镜头内的布局,为营造出一个大的场面,下了一番苦心思。
 
    作为电影里面的演员们的表演,都十分鲜明的展现出各个角色的特性,不但充分的运用了各个角色在外貌上的优势,也十分鲜明的造就了每个角色所存在的意义。导演几乎将全部角色都很细致的描述了一番,也为角色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精心的布局,从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能看出导演不断在精心的打磨,也为丰富整个故事的精彩程度,起到了充分的铺垫作用。只是在整部电影里所烘托出来的氛围太过压抑与阴暗,以至于在最后的场面大爆发中丝毫没有一扫在前段剧情中所积累的心理阴霾,虽然宏大的场面与惨烈的战斗极大的丰富了视觉上的享受,在心理上却一直背负着一种苦情隐忍的内心不快,让人感到十分忧郁。
 
    电影虽然在场面上极大地升级了抗击倭寇所带给人的快感,只是我国出产了太多的抗日打鬼子的影视作品,以至于对这部韩国抗日战争片有着相当大的审美疲劳。虽然两者之间从出发点上有相当大的差距,却殊途同归有着同样的目的,这部电影虽然有别于国产抗日剧的纯娱乐性,而重新塑起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情怀的严肃,很显然这个作用只适合于韩国人而不是我们,所以对于这部电影给人的感受,只是看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