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翻拍《智取威虎山》是徐克的意愿,按照徐克一贯的创作逻辑,新版《智取威虎山》应该是和老版有着天壤之别的,然而这个故事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尤其是经过红色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自然是很难接受一部红色经典由香港导演来操刀的。或许徐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智取威虎山3D》没有动什么大手术,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的重新梳理,人物形象的丰满以及特效的提升将经典焕发商业化的新生。或许有人会说,内地导演驾驭这个题材不是更合适吗?仔细寻思,正因为红色文化的影响太深了,或许也只有没有根深蒂固意识束缚的香港导演才能将其重新定位,我想,这或许也是博纳为何肯将这个项目交给徐克执行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智取威虎山》实则有一个卧底电影的内核,谈到卧底电影,香港导演是比内地导演更擅长的,几十年的创作经验下来,没闻过花也会沾点香,何况是徐克这样的创作老将?虽然徐克并没有拍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卧底电影(相似的仅有2000年的《顺流逆流》),但新艺城时期曾出品过不少卧底片佳作,徐克肯定是熟悉门道的。在《智取威虎山》里其实有一个传统的港式警匪黑帮片的借桥,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反派人物做大做强,如座山雕的匪帮各个凶狠残暴,特色鲜明,虽然看起来有些似曾相识,但在助推戏剧化方面还是有很大效用的,这种效果的体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剧本情境塑造上的“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助力,内部是刻画匪帮人物恶贯满盈的形象,外部是夹沟村村民口耳相传对匪帮的深恶痛绝,这也为观众在杨子荣打入匪帮内部和剿匪战斗的时间节点上反射出更高涨的情绪,可能很多人会说徐克炮制的“打虎上山”显得有些炫技了,不过在我看来,以一只猛虎寓意整个匪帮的凶神恶煞恰是本片中的神来一笔。
 
    当然,《智取威虎山3D》作为一部红色经典的翻拍,尤其又是在国内的创作机制下,明显能感觉到徐克除了谨慎还是谨慎的,这个结果其实也是可以预见的,不过徐克还是在既定的大框架下尽可能的做了一些突破,这种突破更多是在将过去被拔高和被丑化的人物身上寻找一种综合点和平衡点,尤其是张涵予扮演的杨子荣,身上更多了一种草莽英雄式的江湖气息,这对于他能够胜任卧底任务是具有说服力的;梁家辉饰演的座山雕是以黑帮坐馆形象去塑造的,也能够使演员本身所具有的气场被极尽发挥出来。这里有观众或许会说了,是不是香港导演已经走到末路了?翻来覆去也是那些旧把戏。事实上,港式电影类型片确已成为目前合拍片的中流砥柱,尤其是《智取威虎山》这一题材,也是需要类型片式的保守的。在观影中恍惚觉得座山雕是有更多故事即将要揭开的,但这毕竟是一部有着强烈意识形态的电影,总不能将《智取威虎山》拍成剿匪版的《龙虎风云》吧?在这里徐克还是有一些还原处理的,像座山雕的情妇马青莲就是一个原创的角色,在徐克的电影里,女人往往处于时代和命运的洪流中无法自已,另外一个让人难忘的角色是座山雕的金刚老八,他看似憨傻但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物,甚至屡次帮卧底胡彪(杨子荣)化险为夷,这些配角都在不经意之间将模式化经典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作为一部投放于贺岁档的影片,徐克其实是很明白观众想要看什么的,这与吴宇森的《太平轮(上)》、姜文的《一步之遥》这些用利用影片本身的创作争议性赢得满堂彩的竞争对手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智取威虎山》精准定位的就是商业大片,注重视觉和精神方面的双重享受,完全凭借最基本的娱乐商业化技术手法和逻辑缜密的类型片故事去吸引观众,严格来说,《智取威虎山》也是徐克第一部将观众群体扩大到老、中两代的电影,庆幸的是,我们没有看到徐克在这部《威虎山》里急于证明自己的不同之处,而是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演员调度和故事结构上来,经过《狄仁杰》和《龙门飞甲》拍摄3D的磨砺,徐克在《智取威虎山》的场面创造上,更明显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