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非好即坏的人们,在真相面前,常会不自觉陷入反智状态。

05.jpg

这是一些人在看完电影《三块广告牌》后的吁叹。这部看似平平无奇的电影,以独特巧妙的编排和极具爆发力的表演,在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盛典上,一举拿下了四项大奖。

美国人民对电影的喜爱,甚至还衍生到了现实中。今年2月,佛罗里达爆发校园枪击案,造成了17死14伤,引发无数人对控枪的呼吁。为表达这一被压抑许久的情绪,有人在大街上模仿《三块广告牌》,租用了三辆卡车,用同样色调的颜料和字体刷出了广告牌,质问“持枪派”的代表人物——前共和党党内总统候选人Marco Rubio。

“强奸致死”“凶手至今逍遥法外”“你在干什么,威洛比局长?”电影中,三块广告牌上的三句话,是失去女儿的母亲米尔德雷德的愤怒和绝望。本该预防犯罪的警察,却预防不了她的女儿被奸杀、被焚烧;本该严惩凶手的警察,却置杀人案于不顾而沉溺于打击黑人。

一个既无钱又无势的母亲,该如何为女儿讨回公道?面对警方以没有线索为由的辩驳,又该如何给予反击?舆论,成了最合理和合法的选择。而三块广告牌,代表的就是舆论的力量:监督和倒逼。它让人们看到了母亲的愤怒,也看到了警方的无能。于是,一场混乱的人性百态开始陆续登场。

身患癌症的警长,因调查无门、生还无望,最终选择在一个夜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留信说,希望妻子不再承受他的痛苦,让记忆停在一家人的美好中。但他不知道,见到他尸体的那一刻,才是妻子对他最后的记忆。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个失去丈夫扶持的母亲,小镇人民的愤怒再次被点燃了。

警长留信说,狄克森是善良的,希望他当一个好警察。但听闻警长死讯的狄克森,却直接冲向了对面大楼,对广告制作商大打出手,甚至直接将他丢下了楼。可之后,被大火烧伤的他,却又在明知米尔德雷德是凶手后,反而选择去帮助她寻找杀人凶手。

一个陌生人,看到媒体对三块广告牌和杀人事件的报道后,会自己找上门来讽刺米尔德雷德。米尔德雷德听到他的讽刺,并没有选择以牙还牙,但狄克森却在听到他的话后,就大打出手,认定他是凶手,即便DNA给出了否定答案,也依旧想杀了他。

而除了制造这场舆论的米尔德雷德,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几乎或多或少都呈现出类似反智的状态。因为人们几乎从不去选择发现现实,而是选择用行动来达成现实。于是,三块红底黑字的广告牌,成就了人性百态,更确切地说,把现实中人可能有的下意识反应,一一呈现在了荧幕上。

可笑的是,他们都以为,这些百态的出现,是因为三块广告牌。就像现实中,人们会将人性丑陋多变一面的暴露,归结为舆论的曝光一样。但其实,舆论本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真假之别。只是有人将舆论变成了为己服务的工具,就像米尔德雷德一样。而被卷入其中的人和外围的看客,用自己的想象力,编织出了一幅人性百态的动图,循环往复地播放着。

他们可以出现在《三块广告牌》的故事中,也可以出现在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各类故事中,一再上演。而这,也许就是人性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