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都是半神模样的人物,身上同时流淌着神和人的血液,除了会生老病死之外,其他能力值都是远超常人,做出的各种英雄壮举更是引发普通民众的顶礼膜拜。而好莱坞也是个善于制造英雄的大工厂,从八九十年代史泰龙、施瓦辛格式手持冲锋枪开着战机勇闯敌群的肌肉英雄到如今拥有各种超能力而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漫威英雄谱系,那些银幕上的英雄神话总是让人热血沸腾!
可到了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英雄不见了,那些从伊拉克战场归来,媒体大肆渲染的所谓国家英雄只不过是一场橄榄球比赛中场秀的背景而已。由于随军记者拍下的视频画面,19岁的专业下士威廉林恩成了新的国家英雄,他和他所在的B班要进行为期两周的全国“巡演”,达拉斯是最后一站。迎接他们的是豪华气派的加长林肯,再加上经纪人的那一通胡吹海吹,令这帮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对接下来的中场表演和“演员生涯”充满无限憧憬。在中国的媒体文化中,那些警队英雄,道德模范,感动人物们都会被太多的光环加以笼罩,把他们描绘为一个个道德高尚,谦卑恭让,平时又乐于助人的“完人”,呈现在公众前的人物形象都是那么的完美。可在李安的这部电影中,我们见到的美国英雄却是一群嚼着大肉,爆着粗口,幻想与脱衣舞娘发生关系,在媒体面前口无遮拦,说“我喜欢杀敌,然后听他们的寡妇哀嚎”的嘻哈少年。片中还穿插了林恩对战场和家庭的多重回忆,场景一下子就会从林肯车缓缓驶向球场叠化到军用悍马穿行于伊斯兰的街道上,又从宴会厅那盛满美味佳肴的硕大餐盘切换到美国大兵突袭伊拉克家庭的狂暴之举,他的姐姐始终反对他参加这场战争,而他却把母亲的拍桌声当做了战场上的枪炮声。本是短短的几个小时球赛时间,却由于回忆和现实时空的来回交错而将情绪得以拓展,将情感得以蔓延,从而丰富了影片的叙事维度。李安依旧奉行着他那温吞儒雅的中庸之道,只是将整个事件予以全方位的展示,并不加以太多批判和反思,以至于本片不能像那些高举反战大旗的越战片一样成为解剖历史的手术刀!
最近的几部好莱坞影片都涉及到英雄,《萨利机长》和《血战钢锯岭》都是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片中的主人公虽然经历过质疑、猜忌,排挤,甚至审讯,但最后他们依然作为国家英雄名垂青史。而在《中场战事》中,英雄只不过是媒体赋予的一种称号而已,在普通民众眼里就像是一个符号,欢呼完膜拜完符号也就失去了意义。民众自然不了解战争的残酷,把士兵们的性取向和性生活当作笑谈,让“英雄”们来参加中场表演只不过是为了做一个秀,真正衬托的是前台花枝招展的当红歌星,不仅秀的时候受到黑人伴舞的嘲讽奚落,秀完之后还被晾在台上遭到工作人员的驱赶。而之前所幻想的高报酬拍摄影片,最终等来的只是球队老板施舍般的区区五千美元白菜价,“英雄”的价值被榨取完之后,对于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来说他们只是一堆空壳而已。就连此前对林恩一见倾心的拉拉队美少女,所爱的也只是他那“英雄”的神迹,而并不是他本身有血有肉的“人”。如果不因为参军,林恩只是个当地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如果不因为那段视频被公布,林恩也只是个可怜的下等兵。你以为自己是主角,其实你只是个配角,“当你觉得你对世界很重要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刚刚开始原谅你的幼稚”,影片更像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让一位19岁的少年在短短几个小时“从云端到尘世坠落”的过程中看清了世事,也看清了自己。最后的结局依旧是李安式的缝合,每人一句“我爱你”相互表达安慰,中场秀做完了,战争还要继续,很显然战场比秀场更适合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