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人一定还记得2008年那场大地震后引起道德大讨论的范美忠老师吧。因地震中第一个跑出教室弃自己的学生而不顾,后来在媒体上还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出合理解释,网友称其为“范跑跑”。其实关于此间的道德讨论,大家各有说辞,站在范老师的角度看,他的作法并无大错,错就错在这人太诚实了,非把自己所想公之与众。而大众批叛他,大概也是因为大众太伪善了,批叛了范美忠就站据了道德高地,仿佛自己也变得伟大。牺牲自己而挽救别人的生命,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救人或自救是一道选择题,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自救,更何况如果是突发状况下的选择,这个比例会更大。
 
    影片所讲的正是跟范美忠老师相同的故事。托马斯一家去滑雪胜地度假,在度假的第二天用餐时发生了一场有惊无险的雪崩事件,托马斯在惊慌中弃自己的一双儿女和娇妻于不顾自个儿跑得比兔子还快。由此,托马斯的自保行为在家庭中造成了一场雪崩,妻子感受到的不但是这个男人的懦弱,更多的是没有责任感和担当感。一场突发事件认清了一个人,也造成了家庭内部的一场雪崩。
 
    故事极其简单,但却让人联想颇多。甚至影片所讨论的问题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首先,如果抛开世俗道德的枷锁,只讨论托马斯逃跑本身的对错,就够大家忙的了,而这种讨论跟范跑跑与众人的争论是一致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出旧闻去看一看。而这种讨论大家可以各执一辞,不过相信大多数人会站在托马斯和范跑跑的对立面。在影片中,托马斯也后悔自己的行为抱头痛哭道“我是自己本能的受害者”。虽是一场突发事件,但也从中看出了托马斯作为父亲和丈夫的自私,不过影片并没有纠缠于托马斯行为的对错与否上,影片的观点和大多数人一样,托马斯这厮太孙子了,这么作肯定是错的。
 
    但现实生活往往并没有这么简单的价值判断。当2011年的甬温高铁事故发生时,我问在看电视的父亲,如果我在那列火车上不幸身亡,而现在政府在作的是赶紧埋车头,媒体又对死亡数字讳莫如深,这时一个伪君子来到现场说他生了病,来晚了对不起大家,而你发现,现场开新闻发布会提问的记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而最后你只得到了90多万的赔偿,你会怎么想呢?父亲的回答其实也在预料之中,就是跟大多数人一样,接受事实,拿钱了事。当时我很气愤,妈个B的,你儿子死得那么怨,你咋就不为我报仇呀?我们又继续讨论了08年的大地震。假如我在那场地震中死了呢,因为不合格的校舍,因为虚有其表的九年义务教育,事件后还是那个伪君子说一定会追查不合格校舍的责任人,但最后却不了了之,你死了儿子,他还对你说多难兴邦之类的风凉话,而且事后他们还在电视上站在废墟上开庆功大会。新闻对死亡数字也是多方隐瞒,甚而抓了很多记者及民间异议者……父亲的态度无奈而懦弱,能怎么样呢?那些父母又能作什么呢?这两件事也在我和父亲的关系上造成了一场雪崩。
 
    在我看来,父亲的态度其实跟见死不救一样。当然大多数家长也都默认了现实,我跟父亲一番争吵后也归于了平静。事后想一想,就算儿子的命比老子重要,迫于现实压力,老子又能作什么呢?
 
    离题的话太多,回到《游客》这部电影。其实电影中并没有过多讨论托马斯的逃跑是否正确,影片实际上已给出了答案。影片是在否定托马斯的所作所为的前提下继续情节发展的。而托马斯夫妇的主要矛盾其实质来自于欺骗和信任危机。
 
    托马斯的手机响了,他说“我不会接的”,但妻子回过身他就在看手机。妻子发觉后只是笑笑。这是生活中的小事,说明生活中的欺骗无处不在,如果你把它当成欺骗的话。妻子的反应也很正常,家人互相理解与体谅才是走下去的根本。但接下来托马斯触及了妻子的底线。在雪崩后,托马斯尴尬地回到座位上,看得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妻子和孩子当然也意识到了,只是情况突然,并没有立马撕破脸,但家人间的关系显然已经出现了裂痕。反复出现的刷牙镜头观众可以对照看出他们关系的不断冷淡。而托马斯夫妻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最直接的关系是丈夫的死不认错,而一个巴掌拍不响,间接关系是妻子并没有及时沟通和交流。妻子大概并没有和托马斯很好地说出自己的心结,电影中有他们在走廊谈话的情节处理,但镜头一晃而过,我们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影片反而加强了妻子与朋友间的谈话内容,而两次与朋友间的聚谈才是促使家庭危机的直接因素,而两人的沟通障碍也导演家庭的危机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造成雪崩。影片似乎在暗示观众,妻子的沟通方式并没有给丈夫留情面,总是让他在外人面前出丑,或者说,妻子总是把家庭内部问题公之于众,这确实让男人下不来台。而作为男人的托马斯在众人面前却是一副死不认错的模样,这才是导致妻子真正绝望的原因。如果说你的逃跑是一种生物本能的话,那么事后的不反醒不认错,就绝对是逃避责任,这种对家人的不负责使妻子看白了丈夫,她也没了家庭的安全感。这时,夫妻关系降到冰点。
 
    夫妻关系如果出现了危机,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错。导演清醒地看到了这点,在情节的处理上其实是各打五十大板。妻子没有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这是其一,其二,妻子艾芭因为丈夫托马斯的懦弱而感到失去了安全感。而安全感又是什么呢?说得难听点,你没有安全感,不是因为丈夫的懦弱,而是你自己不够强大。影片安排了一个跟艾芭截然不同的女人,以此来告诉观众何为安全感。那个女人早已成家,而且有两个女儿,可她却抛下家人独自度假,艾芭认为她没有尽到作母亲的责任,而她却认为并非如此,孩子生活得很好,也并未觉得这有什么不妥。艾芭质疑她作为妻子的不忠,因为她在度假时又找了个临时男友。而她却很淡然,“我们夫妻在关系中都为自己负责”那丈夫要是找了个情人呢?这个女人也很大度,“如果他跟别的女人过得快乐,为什么不让他享受呢”。在这里我们仿佛见到了萨特与波伏娃般理想的爱情,两人相爱却未必结婚,各自寻欢却彼此相爱又各自对自己负责。(当然,我们在萨特与波伏娃后来的日记中才发现,他们互相嫉妒,相爱相杀,只是表面显得大度,这是后话)艾芭问及,难道你认为两个人相伴终老还不及在巴黎小屋的一夜情吗?这个“坏”女人的回答看似挑衅实则道破幸福的天机,“为什么要选,长期的和短期的关系我两样都有。”所以在表面上看起来,所谓安全感只是你的个人感受,只要你足够强大,自然就有安全感。
 
    于是在影片的最后,导演安排了另一场戏进一步说明安全感从何而来。在下山回程的大巴上,因为司机车技生疏,艾芭首先感到害怕了,没有安全感的她第一个跑下车,众人紧跟其后。就这样,一群人和艾芭一起走在寒冷的小道上,下车的众人大概会感到后悔,如果胆子大些就不会糟这份儿罪。而那位“坏”女人和她的男友却没有下车,他们显然并没有出什么事故,坐着车安全地到了山下。
 
    影片中的滑雪胜地完美地诠释了婚姻中的危机,山上不断传来的隆隆炮声给人一种危机感,而正是这炮声可以震下松软的积雪,不至让雪积得太厚而造成雪崩。维瓦尔弟的《夏》作为影片的背景音乐,洁白静谧的雪景下是狂躁紧张的乐曲,暗示婚姻中的矛盾。这一对来度假的瑞典夫妇虽度过了暂时的婚姻危机,但缺少安全感的妻子和缺少诚信的丈夫才是婚姻中最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