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越南、求学于美国、成名于香港的徐克,与根正苗红、板眼分明的革命样板戏之间,能够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现下正在影院热映的《智取威虎山》,给出了直观的答案。成片效果和口碑不免见仁见智,至少市场依旧毫不吝啬的给与了热捧。
 
    以笔者之间,虽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智取威虎山》和徐克的电影风格之间,并不乏契合之处。
 
    与其他苦大仇深的样板戏不同,《智取威虎山》强调智斗,在那个时代便玩起了卧底反间的路数,既有东北大地的冰雪奇景和土匪黑话的奇观展示,又有着那个时代更加难得的情感描摹,在改编成现代电影上原本就有着先天的优势。更何况,杨子荣原本就有些放荡不羁的大侠味道,座山雕和手下八大金刚更是与传统武侠电影中的反派角色设置如出一辙。整个影片的戏剧冲突在简单的正邪对抗之外,又充满了江湖式的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从这些因素来看,或许在华语圈中,很难再找到一个比徐克更适合改编本剧的导演。
 
    更何况,这还是徐克本人的一段夙愿。整整四十年前,当他在纽约华人街的电影院里看到京剧版的《智取威虎山》电影时,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故事。而90年代初,大陆和香港电影圈刚刚产生交集的时候,他便有了将此剧再次搬上大荧幕的想法,可惜囿于条件未能成行。
 
    所以当你在电影里看到似乎与剧情格格不入的韩庚时,请不要感觉突兀,因为徐克致敬的,是曾经的自己。
 
    凭借在香港电影圈多年的摸爬滚打和近十年来北上大陆积累的经验,徐老爷已经很懂得如何搔到市场的痒处。从口碑分化的《七剑》,到试水失败的《深海寻人》与《女人不坏》,再到成为票房炸弹的《龙门飞甲》和两部《狄仁杰》,他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如小李飞刀般例无虚发,成为北上导演中在商业上最为成功的一个。
 
    让我们借《智取威虎山》为例,试图分析徐克是如何精准找到电影市场的G点,恰到好处的将观众与票房共同推向高潮。
 
    首先在这部影片里,徐克找准了市场所需要的一种情怀。与铺天盖地而且赚得盆满钵满的青春片是80后的青春回忆相似,样板戏就是50、60后们的青春回忆。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佟丽娅将自己将在新戏中出演白茹的消息告诉父亲时,老头比女儿更来得兴奋——那可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梦中情人。
 
    虽然与80、90后相比,中年人算不上票房主力。但正好赶上年末档期,带着父母走进影院,也是不错的尽孝方式。更何况,在家庭的餐桌上,两代人可以就这个相隔近半个世纪后再次搬上荧幕的故事开展一番讨论,无形中将营销深入最根处。
 
    其次,是徐克近年来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大场面。别看中国电影市场表面红红火火,其实成熟度并不高。这种成熟度表现在市场对产品优劣的辨识能力上。真正成熟的电影市场,好电影取得极糟票房和烂电影大赚特赚这种情形会较为少见,因为观众已经培养出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评论界也更加公正、更加权威。在中国,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次凑热闹的过程,与大街上围观打架没有太多本质区别。所以纯感官、大场面和3D奇效通常是说服观众走进影院而非等待网络盗版的最好理由。
 
    所以,从《龙门飞甲》后,3D成了徐克电影的标签,而且,每次都能玩出新鲜花样。《神都龙王》的水下3D刚刚让人惊艳了一把,《智取威虎山》又将冰雪覆盖的严冬中的东北大地拍得美轮美奂。比起许多坑爹的华语假“3D”,徐克的出品显然高出不只一个层级。近年来他的几部作品,在叙事上偶尔被人诟病,但光就视觉效果而言,却很少有人批评。
 
    为了拍出理想中的效果,已过花甲的老爷也是蛮拼的。带病坚持拍摄和严寒中亲身历险对这个电影疯子来说已经不算新闻,光看演职员表中多达一百多位的司机,就能想象出这部电影拍摄中,经历了多么巨大的难度和挑战。
 
    最后,还要夸夸徐克调教演员的能力。虽然比不上杜琪峰点石成金的本领,但徐克用演员,往往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将明星最有特色的一面或者未被挖掘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如李连杰的潇洒、张曼玉的妩媚、张国荣的儒雅,在他的影片里都被放大到最佳水准,而林青霞的反串、甄子丹的奸邪,乃至刘洵的百变,在他人电影中也极少见到。
 
    而本片中,一正一邪的两大主演——张涵予的杨子荣和梁家辉的座山雕,都奉献了超越事先想象的精彩演出。张涵予是大陆中少有的能将匪气和正气兼容并包的中生代男星,舍他之外,我简直想象不到,还有谁能够将这个宛如东北版007的角色演绎得这么真实可信。更何况,张涵予自己交代,儿时住在北京的部队大院里,与小伙伴们玩儿的便是扮演杨子荣的游戏,此番有机会出演儿时偶像,更是全力以赴了。
 
    至于座山雕,我想绝大多数事先没有做功课的人,都看不出这个阴沉可怖、健硕驼背的鹰钩鼻是由梁家辉饰演的吧。这位多变影帝,贡献了职业生涯中最为颠覆的角色。无论是不怒自威的王者霸气,还是“一个字”的笑料包袱,都与他之前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演绎方式,对于大陆观众的观影习惯来说,是更加“接地气”和喜闻乐见的,或许梁家辉就此在影坛打开了另一番表演空间,也未见可知。
 
    不能回避,影片上映后也受到了不少抨击,意见更多的集中在人物过于面谱化,善恶太过分明和对真实历史的不尊重上。对于前者,一方面是基于对样板戏的忠实改编,另一方面,也符合徐克在自己昔日武侠电影中的一贯风格——正是妖邪当道,才需英雄横空出世,横扫千军。
 
    至于后者,我想徐克比生长于大陆的我等更明白所谓“十七年文学”和“革命样板戏”的历史真实性究竟有几何。但除开片头一闪而过的招安外,导演刻意淡化了故事中的意识形态色彩,突出匪徒的无恶不作,将带有两个阵营矛盾的故事简化为惩恶扬善的成人童话。当然,我明白电影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但同时我也明白,在这个国度,在当下的氛围中,还远远没有到还原历史真相的时候。
 
    我们不用苛求徐克,他从来就不是一个试图用电影记录历史的导演,他只是希望当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且,他一直在努力,如何将故事讲得更加动听,更加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