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请来BBC专业的纪录片摄影师来为这部电影掌镜,然并卵,相对于BBC的纪录片水平来说,这部关于动物的纪录片简直就是入门级别。虽然在摄影方面已经达到了BBC纪录片的水平,但是对于故事剧情的营造与氛围的渲染,显然没有进行合理化的安排与设计。纪录片虽然是现实题材的电影,但是并不是只是单单的记录动物们的一举一动,它是为我们展现出动物们行为背后的目的与奥妙,是有开头和结尾的完整故事。而这部电影却不是,它并没有像《动物世界》与《冰冻星球》这样的纪录片一样有着和好莱坞大片似的剧情与氛围,或者以讲解原理与知识行为背后的介绍,而电影恰恰模仿的是我们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种故事模式来进行展开,这不得不说有点选错了方向。美食与动物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用同一种表现方式去进行摆拍处理,得到的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美食节目是可控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想要的情节与故事的,可以按照剧本来进行拍摄与捕捉,而动物的行为却是不可控不可猜的,是需要不断的去捕捉它们的一举一动,通过大量的分析与比对来进行判定它们的行为与目的,再通过剪辑来拟定出符合动物行为的剧本。就是这两种具有相当大差异的纪录片,却选择同样一种拍摄方式,显然不会得到同样的效果。
 
电影通过介绍我们独有的五种动物为主要内容,但着重介绍篇幅较长的只有大熊猫、金丝猴和雪豹三种动物,至于藏羚羊与丹顶鹤也只是大体的讲述了一下,而没有具体展开相应的具体故事。电影分别为我们讲述了大熊猫母女之间养育故事,小金丝猴找寻自我的故事,以及雪豹妈妈被驱逐出自己的地盘后的伤感故事。用这三个主要的故事,带给我们了一幅颇具剧情与让人感动的画面。电影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节点来为我们展开描述,分别以不同的视角,相对主观的视点,带给我们一种类似于人类故事一般的感受,让我们体会到了万物相通的道理,更将成长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明白不单单只有人类会遇到成长问题,动物们也会遇到,而且还会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艰辛的多。但是单单的将这种动物的成长故事摆着我们的面前,并不能彰显出电影给我们独有的中国属性,电影并没有呈现出属于诞生在中国的独立特性,这让电影给人一种失落感,这种在动物中发生的故事也时刻的发生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动物本身的独有性,拍摄当中展现出来的东西也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这样的节目放在电视上作为科教类的科普故事,我们还可以勉强接受,可是作为一部电影,很显然是在透支与欺骗我们的感情,我们并没有从电影中感受到作为国宝级动物的自豪,反而变得同情与可怜他们,这与我们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违背的。
 
很多人都会感叹与夸赞周迅为这部电影做旁白配音,我并没有这种感觉,在她那沙哑又带有俏皮味的声音里面,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不专业。这样并没有为电影带来一种活力,还将电影的观影年龄拉低到了学龄儿童,当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突然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难道纪录片电影只能作为一种启蒙与科普类的作品存在吗?不尽然,BBC做的所有纪录片给人的感觉都是一种大众文化产物的存在,而这部电影却切切实实的让我感受到是专为小朋友制作的,从周迅那带有丰富的感情以及独有特色的俏皮上,就能够明明白白的感知得到。我一直认为中央台对纪录片的译制工作做得都比较好的原因就是体现出来了一种专业精神,不管是不是赵忠祥老师的配音还是其他专业老师的配音,都足以将纪录片形式的那种广袤而沧桑的感觉表现出来,可是纪录片一旦被旁白引导的低龄化了,再美的画面也抵挡不住人们内心对作品固化的判定。有时候就是这样的,电影公司为了迎合市场而去请一些明星来为电影增添噱头与知名度,但恰恰就是因为有明星的存在,反而影响到电影真正的发光发热,因为电影真正的闪光点有时就是因为被电影明星的知名度而掩盖掉了。
 
看完这部电影,总让人感觉失望大于希望,希望是终于有导演真正的去关注一些科教类电影的制作,让国产电影市场开始变得丰富与文艺,不在具有商业气息浓厚的铜臭气息影响着国产电影发展,也让我们的精神文化变得多姿多彩。可是失望的是,电影只是一个从低起点开始探索性试验的阶段拍摄,并没有能够展现出真正教育与学习的观看理念,仅仅停留在了了娱乐与消遣的程度上作为消费,不得不说这种科教电影还需要有一段很漫长的路要走。但这也不能怪导演与电影,要怪就只能怪我们现在的消费环境与市场环境,能够真正的想要静下心来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是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与发现才能得以实现,仅靠请几个牛逼的摄影师与牛逼的导演就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像我们引以为豪的《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由第一部的精良到第二部的浮躁,这不仅仅是商业元素在作怪,而是成功背后的人心在作怪。国产电影环境还是难以静下心来做艺术,这才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