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怀旧的故事,一个罪恶丛生,却似乎不该发生的故事。但细细品过之后,不该也只是偶然,发生则是迟早的必然。维果•莫特森饰演的男一号于几番言语中流露出的二战老兵身份,犹如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老农民手心的老茧和手背上暴流的青筋般显赫地标榜着,战争、死亡对于这个男人的洗礼和历练。而金发妻子在温柔大方的背后,也渐渐透露出自己投机一般的上位经历,预示着这段婚姻的基础并不牢靠。而故事中的“第三者”导游那的若隐若现的情感鼓噪、倾慕钱财,以及浓重的虚荣之心,也最终彻底地助推着这一场“不该发生的罪恶故事”迅速而难抑地进行下去。 
 
    事实上,片中的亡命夫妻与年轻的疯狂导游这三人,所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具有典型的情感缺失的三种人:曾是二战老兵的丈夫,在战争与生命的洗礼过后缺少社会的承认,于是他只得靠主动或被动地去堆砌一个又一个谎言来维系自己得来不易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以及看似完美的家庭;美丽的妻子则是典型的凭借七分姿色与三分运气,随着闺蜜的脚步爬入上流,以期物质的享受中寻找爱的滋养和关注;年轻导游则是最先暴露了人性弱点的主儿,亲情的缺失,任性的脾气,加小贪婪的毛病,以及骨子里的拜金拜美女的弱点,逐渐在这一场地中海沿岸的亡命之旅中频频闪现。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那个依旧满是战争疮痍的世界里,有哪些人哪些国家哪些政府不是在依靠一个又一个谎言来支撑着这个世界。战争本就是谎言的开始,更是没有结局的结果。它带给国家和社会以及每一个个体的,更是安全感的极度缺失!三位主人公的情感缺陷,从这个角度看,也完全是安全感的严重缺乏。也最终导致了,事业毫无根基,爱情不可能稳固,亲情更是毫无温度。 
 
    而地中海沿岸,有幸躲过战争炮火而魅力依旧的景致当中,阳光、沙滩、古迹以及如织的游人……一派美好的景象,映衬着罪恶连连的杀戮和死亡,就像《尼罗河惨案》中幸福而高贵的人们当中深藏着嗜血的罪恶般一样,令人惊诧,甚至是发指。年轻女游客的流连导游,跳瘙市场里贪图小利的卖家等等,也几度暗示着人性中小恶的本质,终究有可能造就大错。 
 
    死亡,或许是最好的归宿。不知这对亡命鸳鸯在天堂或地狱里能否再见,再见亦会是怎样的画面!年轻导游的不幸和有幸,也昭示着再罪恶的现实和人性,终归会有光明的一面。但结尾处,男主人公简单矮小的他乡墓碑上清晰的年代,犹如带血的刺刀,再一次划破大银幕和这个始终靠谎言支撑的世界——1962年,美国军事介入越南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打响;世界各地军事冲突不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