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屡放炮瞄准综艺电影,冯导加快了“炮弹”更新的频率。而每逢春节前夕,冯小刚的“炮”都会应景的响起,当网上晒出老年清洁工们手拿别人塞给他们的字牌,劝告年轻人少放鞭炮让他们早点回家,冯小刚的嘴上“炮仗”显然已经是“文明炮”,只是此番炮轰综艺电影,又一次给华语影坛增添了雾霾,留下了满地的碎屑,比春节之前放“炮仗”更为应景的是冯小刚是在拍摄《老炮儿》的间隙发出此番言论。
 
    相比于以往片子上映时期的冯导炮轰,此番片子没有杀青时的炮轰,让冯导更为大义凛然,这更像是一个著名电影人的铁肩担道义,路见不平一声吼,冯导叫醒了华语影坛里装睡的人,冯导的掷地有声的咆哮盖过了华语电影温床之上娇喘的人们。先不说冯导的炮弹是否飞向有必要打击的阵地,至少冯导的炮弹能够有指哪儿打哪儿的精准,这颗炮是土炮,却能正中敌军将领营帐,此番冯导就抓住了综艺电影拍摄周期短的目标,“六天就拍摄完成,还获得很高的票房,这就导致没有制片人会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很大努力的电影”。
 
    电影的拍摄周期与票房捆绑到一起,两者是否一定要成正比例,一位十年磨一剑的导演苦心孤诣的拍了多年的电影,我们至多只能被他的执着所打动,倘若拍出来的是陈词滥调或是导演心里欲言又止的小情怀,你又怎么能保证大众艺术的电影能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相反综艺电影的确是洋快餐,可它满足了大众对于高热量和好口感的需求,即使洋快餐也屡被所谓“垃圾食品”的炮弹所击中,可多年以来依旧门庭若市,综艺电影是洋快餐的流水线工艺的一次跨界迁移,你说不了他们有多营养,可并不是每次吃的和看的都是冲着养生,更何况洋快餐和综艺电影的主力群体本就是年轻人,明朗、欢快比无病呻吟要好,轻松、励志比微言大义有味。
 
    冯导架起大炮的时候又弥漫着深深的悲怆,他说综艺电影的盛行是电影的自杀,这不免有些杞人忧天,所谓的综艺电影也就是电视台播出的热门综艺节目,产生的连锁效应,可除了屈指可数的强势平台的综艺节目,其他不温不火的综艺节目都跟风拍摄综艺电影势必变成炮灰,令人眼红的赚得盆满钵满的综艺电影也就是《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前者收获七亿票房,后者上映六天之时票房已达三亿,与之相比是他们低廉的制作费用,这又会引出一个话题,是否大制作大投资的电影就一定能席卷票房,壕们砸钱的电影折戟沉沙的不鲜见,以小搏大的电影给投资人一个新的思路,这就很好的遏止了以往大鱼吞小鱼的电影生态,“金元攻势”不是无往不利的,相比于所谓的综艺电影“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动辄投资咋舌的大鳄们对于小成本虾米们的蚕食,更是当务之急。
 
    几部火爆的综艺电影实在是撼动不了华语电影的大局,更何况像《快乐男声》、《我们约会吧》、《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衍生出的综艺电影皆败走麦城,投资综艺电影也并非是一本万利的暴发途径,投资综艺电影同样要做好投资其他电影的功课,可能对于观众群体的考量、节目收视率的走势比其他电影更为复杂。冯导将综艺电影称为投机,作为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本就需要有投资和投机的结合,这才会让资本市场自我过滤的功能更强,让看不见的手不必屡屡摸到身子上。
 
    我们乐见一部艺术和票房都飘红的电影,可名利双收的事儿一直是小概率,更多的时候电影工作者是需要站队,你要拍艺术,你就得撇开票房,扛着炸药包往前冲,无惧被清冷的票房炸得粉身碎骨;你要高票房,你就得研究大众的心理,选好档期,做好宣发,请来大牌,从某种程度而言,要票房的电影要做的功课远不比艺术电影要少,一部优秀的讲艺术的电影是导演瑰丽的思绪的水银泻地,而一部糟糕的艺术电影只是导演食古不化的排泄。随着电影票房的狂飙突进,观众也是逐渐成熟,他们观看综艺电影的诉求就是找个乐子,从观影结束的反应来看与他们的期待值相符,倘若综艺电影真的只是综艺节目的狗尾续貂,观众们早已弃之如履。或许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时至今日,电视依旧是不可动摇的“第一媒体”,电影票房的涨声如潮,网络自制剧的水涨船高,依然不能匹敌电视对于流行文化的引领,怪不得有些高雅人士以好多年不看电视自居。
 
    从一个大市场的角度而言,冯导的炮轰一定程度上击碎了华语影坛无人敢发声、把钱装进袋子里才实惠的现实,一片禁声之下,讲究人脉的圈子里冯导不惜得罪人,恐怕也只有他这样级别的导演敢这么吼。从近几年冯导的炮弹来看是有升级的,前几年冯导一直把炮火烧到圈外的阵地,比如维护舒淇骂网友“骂你们畜生都是侮辱畜生”、为姚晨结婚发声骂网友“坏是娘胎里带的”、不满网友对于《一九四二》的“渲染人性之恶”言论骂网友“别看这个电影,要看了是脏了我的电影”,从骂网友到骂圈内人,乐于见到冯导的“小钢炮”的目标转向,这也是小钢炮便于机动的特点,只是这次小钢炮瞄准综艺电影,一如小钢炮的“弹道弯曲”的垂直下落,全方位的炸综艺电影,反而会让快餐的油温更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