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度灰》大火,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这无可否认。可当我们终于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资源欣赏“大作”时却不免失望:这样一部卖座的电影看完后,除了各种情趣用品和女主角的咬嘴唇之外,你还记得什么?我想一部成功的情色电影,应该是从情色的“壳”里抛出人性的“核”,去谈一谈平常G级电影里谈不到的人性内容。
    可以拿2013年上映的《阿黛尔的生活》做个示范。
 
    第一次看,兽血沸腾,各种详实的画面给我脑补了女同如何ML的科普知识。
    第二次看,如坠冰窖,看懂了缘何在一起缘何分手直面人生惨淡的不安。
 
    故事开始前,为这个影片的名字点个赞,la vie d'adele,法语里vie可以翻译成生活,也可以翻译成生命。我觉得是有一语双关之妙的。而电影各种手持摄像头、拍摄零零星星生活琐碎画面的纪实风格还有经常对着阿黛尔鼻涕横流的脸摄个不停的画面都对“生活”这个标题有着鲜明显著的点题。而再看看故事时,再去思索情节时,我想我们看得到是“生命”,就是一生的走向。很简明却很有韵味的题目。
    再来看看故事本身。
 
    阿黛尔非常喜欢蓝色,这从整个影片的一开始就看得出,她有着各种各样的蓝色衣服、蓝色床单,甚至她的朋友都喜欢和她一样穿着蓝蓝的牛仔裤。
    所以很好理解的是,就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emma一眼,那个穿着浅蓝色牛仔服、染着蓝色头发的女孩儿就直戳阿黛尔的心底了。
    所以就这样的开始,就这样步入爱河。
    这一点阿黛尔十分勇敢,她发现自己喜欢女人后根本没有任何掩饰的就去爱了,即使朋友指责排挤她,她还是依然的选择了Follow her heart。
 
    影片的转折点出现在那次Emma的朋友聚会。
    来的人都是各路艺术家,看着那么普通的人都是艺术、哲学双博士学位的精英,他们谈论的艺术家、商业价值、电影、洛杉矶纽约什么的一概超出了阿黛尔的生活范围。
    还有从她们两人互去各自家里做客也看得出来。
    Emma介绍阿黛尔时,就直接是女朋友的身份,在父母面前大胆的吻她、秀恩爱毫不在意,吃的是牡蛎,聊的是画作;
    反而当阿黛尔带着Emma到家里时,Emma被介绍为了她的朋友,帮助她学习了哲学,父母跟她聊的是艺术的不靠谱、从商的“男朋友”、劝解她做一个更踏实的工作……从Emma的眼神里看得出她的失望。
 
    于是就这么分手了。Emma把阿黛尔退离了她的生活。强迫她走出了她的世界。
 
    一年后再见面。
    咖啡厅里她们仍然可以热烈的相拥、亲吻、查点就公众场合XXOO。但Emma说出了那句太柔情又太绝情的话:
    I have infinite tenderness for you...you make me out of control...but I just can't.
    是啊,我多么爱你,有无限的柔情。你也那么让我迷醉,但是,但是我不能。
 
    多么无情无奈的一句我不能。
    不能的,其实就是影片里最重要的那个阴阴的主题线:阶层不同的人,无法走到一起。
    Emma即使再爱阿黛尔,可在各种场合都无法把她带入到她的精英阶层里。而无论阿黛尔如何努力的去扮演好她自己的角色,也无法探得出Emma生活圈子的核心价值。
 
    所以,人生最大的悲痛就是面对这人生最大的惨淡:
    人生而平等么?不,人生而不平等。
    当你认识到这一点、并敢面对它的时候,就是你人生最悲伤之处。
 
    爱无法磨平这个悲伤,更无法拯救这样的惨淡。
    对于相信爱的我们来说,这无疑又是最大的打击吧。
 
    爱,真的难以不顾一切。
 
    我想我们在看完《阿黛尔的生活》里各种10分钟的XXOO长镜头后,留下的是对于这种不平等而带来的悲痛与思考,而不是那些XXOO情节的讨论。所以说《五十度灰》无疑在这一点上失败而无能的。作为一个从一出生就被贴上了商业标签的作品,《五十度灰》注定只能是现在电影市场争议的弱者。而诸如《阿黛尔的生活》这样的欧洲风格电影,才注定会在影迷们的讨论中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