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地心引力》是年度神作”,“动作与情感张弛有度,危机与浪漫相得益彰”等传言,终于在今天体验了“地心”的“引力”究竟有多大。
 
    毫无疑问,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大制作,除了深不可测的太空、蓝色静谧的地球和构造复杂的飞行器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场景了,而主要演员也只有一人。这不禁让我大失所望,要视觉奇观没有视觉奇观,要戏剧冲突没有戏剧冲突,厚重的宇航服让我连欣赏美女和帅哥的机会都没有。然而到了影片的女主角斯通博士(Sandra Bullock饰)在听着《摇篮曲》准备放弃的那一段的时候,我对这个影片的看法有了改观。
 
    影片描写了初次登录太空的斯通博士和宇航员马特(George Clooney饰)所在的卫星遭到了宇宙碎片的攻击而被毁灭,斯通在马特的帮助下重返地球并走出失去女儿的心理阴影的故事。
 
    一,睿智风趣而令人赞叹的美国绅士—马特
 
    影片中,马特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宇航员,他一直以来有个梦想,即是想打破太空行走的最长时间记录。作为经验丰富的宇航员,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他没有像斯通博士一样惊慌失措,反而气闲淡定,欣赏这美丽无垠的宇宙,享受这最后的太空旅行。
 
    他是斯通得以重返地球的“救命恩人”,在斯通脱离“探索者”号,失魂落魄的在宇宙中漂浮不定,氧气量也随之下降的时候,是他找到了斯通并仅仅的把她拥抱,是他在斯通因为缺氧而即将失去意识的时候与斯通谈笑风生,唤起斯通的求生欲望,是他在即将登上俄罗斯空间站的时候,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斯通而选择了永远的留在太空。
 
    他是斯通得以心灵重生的精神导师,斯通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爱他的丈夫和活泼可爱的女儿,可是她的女儿在一次意外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斯通便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每天像机器人一般的工作,像行者走肉般的“闷着头”开车回家,是马特教她走出失去爱女的心里阴影,去欣赏苏黎世湖的美丽风光,去发现人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马特有一点点孩子气,在大家都在维修“探索者”号的时候,他像一个孩子一样在太空中环游玩闹;他也有一点点自恋,很多次问斯通是不是从来没有觉得他是如此的帅气,是不是觉得他的蓝色眼睛是那么的漂亮迷人。是的,马特的眼睛非常的迷人,他从来不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焦虑表现出来,带给别人的永远是积极向上的乐观力量,在他自己的燃料即将燃尽的那一刻,他还传达给处于迷忽和绝望中的斯通以希望和力量。
 
    我愿意相信,相信他已经打破了太空行走的世界记录,以凛然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他见到了人类迄今未曾见过的景象,当他永远的漂浮在浩瀚的宇宙中的时候,我想,我们都会怀念他微笑着问:我的蓝色眼睛是不是如此的漂亮?这位睿智而风趣的美国绅士—马特。
    
    二,一举三得的中国元素—天宫一号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开始关注并重视中国市场,不但让人感到熟悉亲切的华人明星开始不断在形形色色的国外电影中露脸,中国元素作为嵌入成分开始参与到叙事中来,并且还出现了如《功夫熊猫》等以中国故事为承载,以美国精神为主题的跨时空跨文化电影。如同电影《2012》中把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的地点设置在中国西藏一样,《地心引力》也把斯通博士最后得以返回地球的“末班车”设置为中国的天宫一号空间站和神舟飞船。
 
    在这里作为中国元素嵌入的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首先是能够给中国的观众带来亲切感和认同感,通过对中国空间站的肯定来唤起中国观众的自豪感,从而使得该影片获得票房上的受益。其次,天宫一号的出现也符合现实情况,      目前国际上只有三个国家发射过空间站,而这三个国家的空间站或者飞船在影片中都使用上了,因此作为中国空间站的天宫一号在这里被使用并无违和感不显得故意。再次,天宫一号的出现尤其是出现在最后一次,还具有推动剧情的作用,复杂难懂的中文按钮不但让影片主角斯通博士感到迷乱和绝望,也让银幕前的观众再次为我们的主角而紧张和担心起来,激起了观众的投入感。
 
    三,浩瀚无边的未知宇宙,人之所以显得渺小
 
    有人说,人类自从出现以来身上就携带着自卑的基因,因为当我们的祖先面对大自然的狂风、暴雨和地震的时候,会觉得自身是多么的渺小。于是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征服自然的历史。
 
    工业时代以来,我们似乎找到了征服自然的金钥匙,蒸汽、铁路、飞机,一件件现代的工具武装起了我们的思想,过度的开采,有限的资源,让我们对未知的宇宙太空跃跃欲试。
 
    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让我们欢喜,我们惊叹于火箭、惊叹于卫星、惊叹于国际空间站,惊叹于我们每一次对宇宙的探索和征服。每一次的火箭升空都让十几亿人举国欢腾。然而,相对于宇宙和自然,我们实在太渺小,我们日益发达的现代科技在一场五一二地震和海啸中是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在影片中,我们至今不知道宇宙的全貌,导演所呈现的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色窟窿,我们曾经以为是我们世界的全部的地球,相对于宇宙来说,也许还不如漂浮于太空中的一粒尘土重要。在太空中,斯通只有依靠有限的氧气进行呼吸,她无法依照自己的力量行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牵扯住她的身体和心灵。在浑浑噩噩的太空中,人类就像流水的浮萍一样漂浮不定,每一块陨石和碎片都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向我们袭来,企图刺穿我们的胸膛。
 
    在太空中,斯通也无法见到自己最爱的家人,甚至连幽默风趣的马特也无可奈何的离开她,在茫茫宇宙中,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影片将渺小的人类在无边的宇宙所中所受的孤独与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与我们生生相系的命运掌握在一股神秘力量的手中,这股力量决定着我们的生,决定着我们的死,决定着时间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决定着空间从哪里起,要在哪里终。无论是斯通,还是马特,或者是你是我,以及我们自以为是的几千年文明,在浩瀚无边,深不可测的宇宙太空面前,什么都不是。
 
    四,内心深处的自我救赎,人之所以显得伟大
 
    马克思曾说“蜜蜂用蜡来造蜂房,使许多人类建筑师都感到惭愧。但是,就连最拙劣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由此可见,人类之所以显得高明是在于人的思想和意识,在于人能从绝望中寻找到希望,创造生命的奇迹。
 
    当惨剧发生之后,至少有两方面的危机企图吞噬这位年轻的女博士斯通,一方面是她有限的航天经验与深不可测的太空,另一方面是她失去女儿的痛苦阴影与生活本身的丰富意义,显然,后者才是决定斯通是否能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
 
    首先,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面对再极其恶劣的外部因素的时候也能从容应对、有的放矢,即使是我们的身体遭到了物理上的毁灭,至少我们幸福而快乐的离去,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也能被人们所铭记。影片中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马特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灾难发生之后,最开始有条不紊的采取自救措施,帮助了斯通,在面对生存机会选择的时候,他乐观而大方的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斯通,面对宇宙和自然的危机,他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害怕畏惧,反而利用最后的生命时间帮助斯通获得重生。我想这个时候没有人不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没有人不认为他的态度是那么的豪迈和豁达,没有人不认为他的精神是那么神圣而庄严,他用他积极乐观的生活之态度完美的诠释了人类生命之崇高与伟大。
 
    其次,“自助者,天助之”。事实上,没有人能真正的帮助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家人不能陪伴我们一生,我们的情人可能会背叛我们,我们的朋友可能会出卖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影片中马特和斯通又何尝不是呢?一直不敢面对过去的斯通即使进入了俄罗斯的国际空间站,当面对急救仓燃料枯竭、而又无法与地球取得求生信息的时候,她的自我所能想到的只是听着《摇篮曲》,关闭氧气供给企图通过自杀去见她离世的女儿。而她的无意识的本我则唤来了马特,马特再次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安慰和感染她,并提供给她到达中国空间站的方法,在这里,与其说是马特帮助了她不如说是她自己帮助了自己,马特已经永远的留在了太空,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斯通的潜意识里依然存在着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坚强的求生欲望。
 
    从古到今,当我们面对人类所创造的绚烂多彩的文化宝库抑或美伦美奂的艺术殿堂的时候,我们不由的感叹,感叹人类之伟大,这种伟大,是创造力的伟大,是思想的伟大,是精神的伟大,是对生命的赞扬,是对意志的讴歌。从《荒岛求生》到《鲁滨逊漂流记》再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有那个故事不是在讲述人类自我深层次的对生命的渴望和坚强的意志对人类的自身救赎呢?
 
    生活中我们对于常见的地心引力现象司空见惯,甚至一直想摆脱引力的束缚,认为摆脱了引力,人类就能“自由的翱翔于天空”。然而当有一天,我们真的失去了地心的引力,却一直处于不安和漂浮之中,我们面对的却是迷茫、陌生和死亡。
 
    地心的引力很大,它能让我们千百年来都未曾离开地球,也能使我们即使离开了地球也仍然还要不顾一切从600公里的外太空再回来。
 
    地心的引力之大,不在于“地心”,而在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