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里,12这个数字被命名的除了《十二宫 》《十二只猴子》和《12罗汉》之外,最著名的还是《十二怒汉》。美国原创之后,先后又被俄罗斯和日本等翻拍,都比较成功,中国的这次翻拍,成败如何呢?按理说,中国庞大丰富的社会矛盾元素库可以尽情取缬发挥,是个利好;但缺点也明显,那就是中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连真正陪审员制度都没有执行的国度怎么表现陪审团的好戏呢?中国电影审查制度那么严可以说好故事吗?
 
    开篇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原来编导给我们玩了个高招,故事是根据真实案子,大学模拟法庭来执行家长陪审的手法。绝,这样一来,无知者无畏的角色们可以尽情释放戏剧冲突了。
 
    撇开开幕一瞬的作案现场情景再现以及模拟法庭事业线学生妹的一句话台词,还有结尾的庭外完美延伸,全片基本就是单一场景,称之“密室戏”也不为过,由12位话剧老戏骨来演绎,可谓情理之中又缺乏亮色。他们对于台词的态度是值得当下一般影视剧演员去学习的,据说12个人全部脱稿完成入棚拍摄,大段大段的情感调度都是靠烂熟于胸的角色代入,颇显功力。但舞台演员因为专业原因,他们往往需要夸张的表情和夸大的声线,使得微表情这块就有点粗糙和不足,让观众会有生硬感。这是显而易见的,让习惯远距离互动的台上台下一下子近在咫尺,容易炸。怎么让舞台剧工作者适应电影表现是个需要克服的课题。
 
    撇开这个最大的问题,影片的张力和多面性都是值得称赞的。用12个人代表了完全不同的12个阶层,互相都在辩论中透露了自己的问题所在。那每一次的重新表决就像拳击台上的每一回合的举牌姑娘,充满了期待和惊奇。让影片逐步走向最终的早已公开的谜底,但过程却是难以摸透和值得回味的。现在的社会早已消除了所谓的阶级概念,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点没有减少太多,反而生出更多的新矛盾。比如这起案件的最大焦点就是富二代杀父,也就是大家一致默认杀人成立的关键点,究其原有,还是社会上弥漫的仇富心理,包括对那位房地产老板的态度都能体现这点。还有北京人对外地人的偏见,这些都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
 
    最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位话语聒噪、咄咄逼人的角色都是老北京人,他们都对外地人抱有偏见甚至歧视,影片敢于这么自嘲帝都人民,其实就是在自嘲全体中国人,这是有胆识的。包括提及的干女儿话题,都有点打擦边球的勇气。
 
    影片的剧本出色之外,技术层面也表现很有水准,包括国际级的剪辑,以及老辣的摄影、运镜、布光,都让人眼前一亮。配上恰到好处的配乐,可以忽略表演上的噪点。
 
    临近结尾时,12票全体通过了,曾经争吵的陪审员们走向室外,走向雨后的阳光,各自与其他人产生了新的互动,具有很强烈的写实艺术摄影的风格。这一幕可以久久让人回味。 
 
    就在此时,又一个略显刻意的悬念出现在了结尾,那就是何冰饰演的男一号回到临时休息室,捡起了自己的证件,原来他是一名人民检察官,他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辅导课。这个无可厚非,但似乎减弱了效果。美国原著里,这个角色只是个普通的建筑师,不是专业人士,普通人的一票否决权更能爆发出惊人的逆转力。我觉得这个结局太过主旋律了点,有些可惜。
 
    回顾全片,会发觉最神奇之处就是从剧中人物对被告的怀疑和审判已经延伸到银幕外,发展为观众对剧中这12人的审视和批判。其实他们都是 普普通通的人,没有谁有绝对的错,但正因为他们赤裸裸的袒露心声,已经让我们开始自觉站队,并对他们进行一场全民审判。至于他们每个人内心的隐忍,我们有多少人听进去了? 这个话题的广度和深度还在继续延展之中。结合去年国内多起冤案的被拨乱反正,本片的确接着了这部分法律的地气,希望侧面还能推进咱祖国的法律健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