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届韩国电影大钟奖落下帷幕,电影《国际市场》成为最大赢家,总共拿下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等10项大奖。

    原本我极为看好的《思悼》收获并不大,于是特意找来资源看了一下。

    也许是因为看的时候《思悼》先于《国际市场》,所以看完后虽然被电影感动到落泪,可我还是认为《思悼》高于《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这部电影一经推出便被誉为韩版的“阿甘正传”,片头的蝴蝶恰如阿甘开头的羽毛,片中韩国时局变动,间或出场的历史名人,以及与阿甘相似的主人公德秀,都可以看出《阿甘正传》的影子。

    不过,有珠玉在前,这种模仿便显得有所不足,看不出创新,而且影片中几个名人的插入太过生硬,显得刻意。

    当然,这部电影既然能在韩国赢得千万人次的观影量,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典型的韩式催泪大片。

    导演将尹德秀悲苦的一生被浓缩于短短两个小时,故事背景设定在1950年爆发的韩国战争,在6.25事件爆发后年幼的德秀一家逃亡到釜山投靠在国际市场开店的亲戚,但父亲和妹妹却在逃亡中走散,从此德秀作为年轻家长照顾老幼挑起养家的大梁,不得已到德国当矿工。这时遇上了护士英子而相恋婚后回到釜山,但随着孩子的出生,要养家的德秀不得不只身到越南打工和想办法找回父亲和妹妹,一生都在为家庭奔波劳碌。

    导演抓住了韩国人共同的记忆,影片中不断砸下催泪弹,最后兄妹相认简直哭成狗,连我一个外国人都能被感动更不要说真正经历那些历史的韩国观众。

    千万人次观影量意味着什么?韩国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

    很明显,导演在刻意营造泪点,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不足之处。

《思悼》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完电影时你感受到的是莫名的愤怒与怜悯,等第二次看或回想起某个片段时才泪如雨下。

    当下酣畅淋漓的哭远不如过往后触及心灵深处的那一痛。

    影片具有韩式电影一贯的特色,喜剧成分和政治暗讽,吴达九几乎包揽片中所有的搞笑情节,以此平衡影片使之不至于完全倾向于抒情。影片中有两次唱国歌的场景,第一次是在办签证的时候第二次是德秀与英子吵架的时候,让人捧腹,这笑其实是对政治的一种嘲讽。但影片对政治的反思明显低于对德秀的歌颂。

    毕竟从影片的英文名《ode to my father》,就可以看出,而片中德秀的角色名正是源自尹济均导演的亲生父亲,而导演也曾表示该片是一部对父母表达感谢之情的十分个人化的电影。

    父亲在与德秀分离的时候对他人说身为长子以后他便是家里的支柱,从那时起他的身份便发生了变化,他不单单是哥哥更是父亲。

    于是他遵守与父亲的约定,辛劳一生,从未为自己活过,他父亲说忍耐是苦的果实是甜的,可就像影片末尾他自己哭泣时所说,自己真的好辛苦。

    果实的甘甜并不能中和忍耐的苦楚,那种苦是深藏在心中的,是一辈子的。

    这就是德秀的伟大之处吧,或许可以说这是父母伟大之处。

    德秀与其妹妹就是典型的父女关系。

    妹妹为了结婚与母亲争执,母亲谈及德秀的辛劳,妹妹脱口而出:“那是因为他傻,他自愿的。”一句话即可诛心。

    这像极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因为傻,所以自愿去付出,牺牲自己,另一方却以此为理由更加肆无忌惮。

    当妹妹结婚,作为家长的哥哥一瘸一拐的将她送到新朗手里,妹妹痛哭流涕,当时观看的我多么希望她的泪水不是为自己而流,而是为她的哥哥,她的“父亲”,哪怕只有一次。

    想想自己,跟那个不懂事的“妹妹”没什么两样,也没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她。

    看完《思悼》难免有对父母错误教育方式的愤懑,看完本片更多是对自身的反思和对父母的感念。

    就像我母亲之前说的,他们可能不是最合格的父母,但有哪个父母不是从心底为孩子着想?

    离开家,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关系近或远,最后发现,父母虽然不是最懂自己的人,却是最包容自己的人。

    有时想起自己以前诸多不懂事便极为后悔。

    现在才真正理解那句话“爱我的人,我伤的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