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以想象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能够制造出了波澜壮阔的情感起伏,用压抑的情感,平淡的表达,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波及到了每一个观众内心深处的灵魂,那种简单直白毫无掩饰的伤害,深深的刺痛了我们的心,原来来自囚禁与肉体上的伤害并不是最难以接受的,而往往最伤人心的还是来自至亲至近的亲人们在内心深处,那不被理解与接纳的无情冷漠。这部电影做到了,用一扇天窗,一对母子,一个小小的房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下,诉说着如同末日来临之前时的短暂温馨。宁静又美好的母子之间的对话,一种温暖又安祥的气氛,在小男孩童真的问答之中,确立了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世界,可惜回归到现实当中,当明白了所有发生的一切,这才恍然大悟般的知道了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差别,顿时我们的情感也由天堂一秒变地狱,那种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刺激着我们,感知着血淋淋残酷现实与母亲为保护儿子所编织出来一个美好的谎言。那种母爱的伟大与隐忍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美好的一面,可是相对立的现实世界,却被无情的囚禁所击打的一无是处,我们痛恨的不仅仅是这种残虐的行为,更对整个事件的发生而感到无比的惋惜与同情,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电影中的母亲并没有放弃逃生的念头,她一直在等待着自己儿子的长大,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逃离了原本囚禁他们的魔窟,只可惜逃离了这个魔窟以后,他们又陷入了另外一个陷阱,原来看似美好自由与光明的世界并没有给她们带来丝毫快乐与安慰,反而却让他们遭受到了来自世俗与家庭另外一种更大的不幸。
作为一部小说的改编,电影抓住了整个故事的重点,不但通过人物的刻画描写细微的表现出来,也将事件背后所引发的思考表达了出来。当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以后,在我们的关注与舆论下,带给当事人的是一种安慰还是伤害,是缓解了他们内心的痛苦还是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伤害,这非常重要。在铺天盖地的舆论与传播下,当事人的所有往事与痛苦经历不断的被曝光,正常生活也时常被打扰,当人们用有色的眼光去关心与同情他们时,却不知这已经成了当事人身上背负的一种负担。尤其是当身上遭遇的痛苦被自己的家人当做一种羞耻的时候,这种伤害就变的更为残忍,电影中受害者父亲的态度就是最直接的证明,那种不被同情与理解,反而变成了一种疏远与厌恶,从心理上的远离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难以承受,抛开遭遇的不幸不说,父亲的这种做法,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内心的痛苦。在电影里面,我们没有感受到获救后的喜悦,反而因为获救而变得更加痛苦,世界也变得更加陌生,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再也没有了母子之间那种简单美好的对话,取而代之的却是感受周围似乎都是那些另类颜色的目光,这种不被接纳与不被认同的感觉,反而让当事人变的更加痛苦,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后遗症,但能够从这种具有阴影的心理世界走出来,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来到现实社会中后的小男孩对妈妈说,想要回到他们原来的那个小屋的时候,妈妈说那已经不是他们的家,那种被孤立的感觉立马如同潮水一般的汹涌扑来。
电影最精彩的莫过于演员的表演,无论是电影中的妈妈还是儿子,都给人一种活脱脱受害者的鲜活形象,尤其是妈妈的那种在获救以后,一时难以适应现实社会,无助又自我封闭的神情。恐慌中带有一丝敏感,焦躁中充满了不安,如同神经质一般的感知整个世界对她的看法,让角色个人的那种不安全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完全表现出来了受害人的真实反映,看的人内心无比难受,这不得不说演员的表演已经深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完全沉浸在被囚禁的伤害当中难以自拔,以至于精神状态一直处于一种不安与狂躁的状态当中,久久不能脱离那种思想上的痛苦。而儿子的表现更是让人感到吃惊,小演员将那种孩子的无知与单纯演绎的淋漓尽致,除了和妈妈以外的其他人都表现出来了畏惧的神情,他害怕与人交流,更不知道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因为他的世界里只有妈妈他俩,妈妈以外的人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那种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被小演员充分的表现出来,真心让人感叹佩服。
电影平淡的表达充满了文艺性,故事的描述又强烈的表现出来了社会批判性,整个故事都在一种不骄不躁的平稳过程中慢慢讲述,几乎没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在小男孩的眼中认知世界,也通过小男孩的视角来看待这场不幸的发生。不能不说电影感动人心的那种感染力,就是透过这个小男孩的世界来传递给我们的,我们无法对这个小男孩说出种种成人世界里的那些人和事,只能让他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去了解去体会,而当他的那双清澈透明又略带认生的眼睛望着我们这个荒唐的世界时,我们又是多么不想让他去认知这个世界,也许那个被囚禁他的地方对他来说,看以看做是家是天堂,因为那里只有妈妈和他,没有对外界认知的恐惧,可是来到真实的社会当中,一切都超出了他认知的世界,无论与外界的人接触也好,还是看到妈妈整天愁眉不展的独自忧伤也好,让他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恐惧,就是这种恐惧对他产生了伤害,也产生了“回家”的想法,这一切看起来又是一件多么让人感觉悲哀的事情。很好的一部电影,非常耐人寻味也非常值得人们深思,我们的世界到底是怎么了,谁又能够解释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