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仔细想想,少年时代没和老师吵过架真是一件憾事。倒不是因为叛逆思想作祟,而是觉得小时候太胆小怕事,明明是老师的错,却忍气吞声自己扛下来。
 
    如果那时候强势一点,把老师压在墙上,揪着他领子大吼,你他妈给我搞清楚状况。估计当定问题学生也不会有人敢来招惹了。这样的结果天晓得会不会更好,但在当时一定爽坏了。年轻嘛,干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出些鸡飞狗跳的乱子也不错。
 
    所以,当《爆裂鼓手》燃烧起小宇宙的时候,那股一泄当年仇恨的痛快感自然更甚。这是一部关于反抗的校园电影,有人把它定位为励志片,其实不太恰当。
 
    一位是乐感敏锐,出口成脏的天才叫兽;一位是表象憨实,骨子里叛逆的天才学生。这一对完美“干架组合”在电影中上演了一场激烈而疯狂的对抗游戏,绝不只让人燃,更是场新奇的电影体验。
 
    导演表现叫极致。达米恩·查雷泽是个典型的85后电影天才,为数不多的作品就让他斩获多个大奖。有力、简洁、紧凑的画面和强烈的黑暗风格,独特的80后视角和感受让他的电影独树一帜。
 
    如果说同样以黑色风格见长的导演大卫·芬奇是老辣、刁钻的存在,达米恩·查雷泽就是锋锐、无畏的到来。不墨守成规,又不过分另类,在他的眼界中,《爆裂鼓手》是对权威的艰难挑战,有不服输的精神和不服气的反叛。
 
    影片全长107分钟,在120分钟成为主流的今天来说,《爆裂鼓手》算是短时的电影。影片前半部分是渴求优异心切的学生安德鲁在魔鬼教练弗莱彻老师穷凶极恶的追击下自我突破与蜕变的过程,后半段则是安德鲁的沉淀以及两位主角最后的彻底爆发。
 
    对于学生们或者生涩的社会新人,电影多少给了他们骨气和力量。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当奶牛,吃着青草做贡献。反而是把学生当私有物品处理的现象更多,既然这样那就反抗,用事实证明没有老师,自己还是一样屌。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尤其是在疯狂中怒放的击鼓才华,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只能说,安德鲁是个极有天分的疯子,又是个冲动的呆子,击鼓成了他生命的全部。当弗莱彻将他逼出校园之后,他的生活黯淡无光,没有反抗就不会有出路。
 
    至于把辱骂学生当做励志的疯狂老师,作品没有太过夸大其词的表现。婊子一样的老师在学校不少见,畜牲一样的叫兽唾手可摘。弗莱彻的表演可谓入木三分,那疯得刹不住车的傲慢,真是难为了安德鲁,为捍卫尊严也是很拼了,不给他32个赞似乎就对不起同龄人这三个字。
 
    影片公映后,获得了不少众多电影评选的青睐,戛纳、圣丹斯、美国评论家选择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美国金球奖、休斯顿影评人协会奖、丹弗影评人协会奖、奥斯卡都有提名和斩获,尤其是圣丹斯电影节一举拿下评审团大奖—剧情片,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说到底导演还是太年轻。《爆裂鼓手》激烈的剧情冲突、独特的镜头视角、精彩的演员表现(尤其配角光芒万丈),使一部青春电影有了不一样的表现。但是,在热闹过后紧随而来的索然无味成为影片最大的问题所在,达米恩·查泽雷没有收敛的展示让电影缺少沉淀下来的感受,多么精彩也归入了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