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至1929年这十年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讲究绚丽的时代,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这十年被称之为“爵士乐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所有的信仰都已逐渐腐朽,倒塌,所有的战争也渐行渐远,财富的神话充斥着整个社会,“爵士乐时代”造就了一批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人,而那个时代的人又构成了爵士乐时代的核心。在《爆裂鼓手》这部电影中,爵士乐从记忆的深处被提及起,取而代之的是19岁少年安德鲁的歇斯底里。影片从一开始就进入一片狂热之中,滴水成珠的谩骂,炉火纯青的虐待,不疯魔不成活的叙事基调,即便是整部影片并不完美,瑕疵百出,也依然能跟随着电影的节奏从头嗨到尾。西蒙斯说,最好撸管能有多快就多快,而这句话也正是本片的基调。
 
    流血的鼓手:
 
    赫胥黎有一句话叫做,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这句话对安德鲁来说是最受用的评价。影片虽然围绕着爵士乐开展,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表达出爵士乐有多么美好,乍一看,像是披着爵士乐的外衣而演绎着美国式的极端。安德鲁说,我宁愿吸毒酗酒34岁家破人亡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满面红光的活到九十岁,但却没有人记得我。如果我们以这句话作为切入点,那么,很快我们会发现,整部影片只属于一个十九岁青年的肆无忌惮。如果导演仅仅是想表演安德鲁的不甘心和年轻的骄傲,那么,大可不需要用这种方式。
 
    偏执的教主:
 
    在我看来,影片的重点其实是在教主弗莱彻的身上,影片并没有直接的展示出弗莱彻的目的,随着剧情的推进,弗莱彻的纯粹就越发的明显。这种设计有两个好处,安德鲁这个角色虽然让人亢奋,但是有些单薄,而以弗莱彻为重点的演绎方式能弥补安德鲁这个角色的不足,同时,还能给观众展现出安德鲁的高超技艺和忘我的追求。欣赏这部电影的观众,未必都知道爵士乐的精髓,所以,导演非常聪明的用弗莱彻这样的角色设定来弥补了这一疏漏。而弗莱彻的严苛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也更容易让人理解。
 
    整部影片的拍摄方式非常简单,可以说使用的是非常传统的拍摄方式,镜头和镜头之间的衔接以及剧情的过渡也没有进行太多的铺陈。影片的精彩和振奋是必须要肯定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非常的明显。在《爆裂鼓手》中,安德鲁作为一个独特的个性,其特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由此造成了角色的单薄和缺乏说服力。虽然说,流血的鼓手很容易起到煽情的作用,但是,也会容易让这种设定变的廉价。
 
    影片的故事非常的简单,除了师徒之间的相互倾扎,相互博弈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戏份和亲情戏份。影片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偏执的学生遇上了喜欢用极端苛刻的方式去激发学生潜能的老师,每当安德鲁拿起鼓棒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从而让剧情的起伏更加明显。本片最引人主胜的地方,就是结尾的一段演奏,虽然没有结果,却让人振奋了很久。《爆裂鼓手》这部电影除了具有的很高的可观性之外,结尾的收场也是一个看点,一直跟随者剧情走,本以为剧情会落入俗套的结构中,可是,导演在结尾玩儿了一次留白的艺术,让人回味无穷。如果说,影片留下了什么,对我来说,大概是那句,“没有什么比随便的赞美更害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