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点上,与村上春树一样,李安是一个对西方文化怀有复杂的感情的人。
 
《挪威的森林》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在异国的机场的伤感的回忆,披头士的音乐,“罢了罢了又是德国。”的感叹,流露出的,其实是作者对于西方文化入侵的无奈。整本小说所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个年代的日本年轻人,被从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中连根拔起,在纵欲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思潮中迷失的故事,是一本关于六七十年代的回忆录,虽然我们只记住了其中的情色部分。
 
美国文化,早已弥漫了全世界,早已在我们头脑中潜移默化的定下了条条框框的游戏规则。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电影,从此只为它们自身而存在,从此只是作为一种时尚或一种文化现象被品评,如同一件件只能欣赏的艺术品被摆在展示柜里,与同样陈列的印第安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并无差别。所以,依靠几部电影来唤起一种久远的文化,无异于痴人说梦。
 
与村上春树不同的是,李安的成功不是依靠着中国文化的背景,而是因为,他懂得使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与其他的超级英雄电影相比,《绿巨人》有两点本质的不同。
 
一:这可能是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系列中,唯一一个完全失败的超级英雄。甚至,他的诞生就是一个失败。
 
二:电影里,斗争不再发生在不同人物与不同阵营之间,而是发生在主人公的内心。
 
事实上,这部电影是李安对于西方文化中“超人哲学”的反诘。这种理论由十九世纪的哲学家尼采所提出。大体含义是:“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超人是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超人是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
 
仔细琢磨一下,这段话与其说是理论,毋宁说更接近于信仰。很句子都经不起推敲,而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半毛关系,哦,除了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不是超人的现实。
 
问题就出在这里,超人哲学,暗合了我们内心年轻的荷尔蒙。想想吧,中国二十世纪初与八十年代年轻人的两次思潮,打先锋的恰恰是尼采哲学。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因为一次失败的实验,班纳拥有了超乎寻常的力量。在内心愤怒的时候,这种力量就会被唤醒。班纳也会失去理智,被另一重人格“浩克“所替代。
 
这就是一个与自我相处的问题。在西方古典文学中,斗争,不再局限于利益的争夺,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对于自我的认知的过程。自然而然的,悲剧也就成为了西方文学的最高形式。然而,在李安的镜头下,班纳只是一个值得怜悯的人,故事起因于一个意外,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关于失控的故事。我记得有一个场景,整部电影唯一一个打动我的场景,就是浩克赤手空拳掀翻坦克,打直升机,在沙漠里疯狂跳跃的那一幕。这是自由吗?显然是的。那么,痛苦从何而来?压抑着你的,束缚着你的力量,他在哪里?不是飞机,也不是坦克,不是你的敌人,恰恰是过度的自由,是你在镜子里所看到的自己。
 
绿巨人的漫画篇幅很长,李安截取的这一部分,更让这部电影显得意味深长。尤其是影片最后的小尾巴,算得上是兼顾主旋律的黑色幽默吧,以暴制暴,就让绿巨人去维护世界和平好了,也算是不负初心吧。
 
欢迎关注我的影评公众号 杜仲电影评论 Duzhong-20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