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年美国战争大片,可以发现美国电影人对于战争的理解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对于早先热衷于全景式的战争电影巨制相比,目前好莱坞的电影人开始把视角更多的深入到了战争局部,对战争中的人性进行深刻剖析和探讨。譬如《狂怒》、《美国狙击手》以及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这部《坚不可摧》。
 
    因为好莱坞电影人思路的改变,导致那些看着《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兵临城下》等电影成长起来的普通军迷十分不适应,而颇受专家影评人的欢迎。所以《狂怒》和《美国狙击手》都带来很大的争议,到了安吉丽娜·朱莉这部《坚不可摧》在中国更是招致了一边倒的差评,甚至豆瓣上的打分才六分多。这真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也许大家都觉得,一个切除了乳腺的性感女明星怎么能导好一部战争大片呢? 于是好多人都说这是一部毫无矛盾冲突,流水账式、平淡无奇的烂电影。
 
    我只能说这绝对是一种误读。科恩兄弟比你傻吗?作为科恩兄弟编剧的一部电影,要想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矛盾冲突这不是什么难事。况且安吉丽娜·朱莉身边也不缺金牌制作人,你要说这是一部流水账式的电影,我只能说你too young too simple。
 
    我觉得这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电影的主题大概有两个:一个就是“坚持”,另外一个是”宽恕”,当然第二个主题的呈现是开放式的。
 
    主人公赞佩里尼经过了一次又一次让人崩溃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最终坚持活了下来,他是战争的胜利者。电影就是要用一个个看似无聊的片段,让观众体会到剧中人物的“煎熬”,如果每一天你都过得跟“微博热门话题”一样的精彩,那这“坚持”二字从何而来?
 
    所以在这些看似流水账式的生活片段之下,隐藏着科恩兄弟的良苦用心:通过在电影院里这两个小时的压抑你就多少能体会到美国大兵赞佩里尼是如何熬过那700多个日日夜夜而活了下来。
 
    在观影过程中,我也有一种难耐的困顿感,老是盼着荧幕上来一场轰轰烈的大战,或者是俘虏们的热血暴动,或者是神兵天降拯救他们于水火,可惜一切都没有,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只有一天一天,无休无止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看得都快让人厌倦了。
 
    终于,战争结束了,他们的苦难也结束了。一切都来的如此平淡,没有什么惊心动魄,也没有太多的宣泄,大家平静的接受了自由,就像大家接受苦难一样。然后就是“宽恕”。
 
    剧中有个老战俘对新来的战俘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还有什么希望,那就祈求你的信仰吧。
 
    信仰确实让赞佩里尼熬了过来,同时信仰也让赞佩里尼学会去“宽恕”。关于这个主题导演并没有交代太多,只是用几个原型人物的镜头和几段字幕做了交代就草草结束。作为了一种开放式的主题呈现给了观众。所有人都想知道作为一个饱经战争摧残的俘虏是怎么做到去“宽恕”一个曾经疯狂折磨过他的对手的?但是一切就这么结束了。
 
    与《美国狙击手》相类似的是,原著人物赞佩里尼老人也是在电影拍摄期间去世的。因为信仰他宽恕了那个心理变态的日本战俘营军官“烈鸟”。
 
    电影会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深度思索的空间,而且这部电影也不是给那些寻求视觉刺激的伪军迷准备的。如果你看多《奔跑吧兄弟》这些中国特色的电影可能就真的不习惯从电影院出来后想点什么了。
 
    可以感觉的出来,最近美国的战争大片都比较沉重。《美国狙击手》是精神上的折磨,《坚不可摧》是肉体加精神双重折磨。恰逢中国贺岁档,这样的片子确实有点不合时宜。我觉得中国人沉浸在《奔跑吧兄弟》和《雪岭熊风》这样不能自拔的快乐也挺好的。
 
    都是战争片,《美国狙击手》讲的是反战,《坚不可摧》说的是坚持和宽恕。可是有时候仔细想想,对于还处在八路军手撕鬼子以及张嘎子点炮楼时代的中国观众来说,中美在电影意识形态上的差距确实是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