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传递着一股正能量,而这种正能量似乎与电影的主题有着格格不入的冲突,虽然彰显着电影向好的一方面发展,可是对于影射社会的阴暗现实,却显得有气无力力不从心。电影刻意的营造出丢失孩子后父母的精神变化,刻意的凸显出了痛苦带来的负罪感与无力感,虽然有着强烈的感情渲染作用,却始终让我们融入不进去,不是说不让人伤心,只是刻意的表现这种镜头让人感觉太假,没能够真正的打动人心里去,带不给人那种震撼心理的痛苦,这一点相较于另外一部同类题材的电影《亲爱的》差距立马就显现出来了,陈可辛导演就会抓住人物与情感去塑造剧情,而彭三源导演只会运用感情去影响人物,这就让剧情显着有些随意且乱七八糟,不但从感情上容易让我们分神,人物也显得不太真实,而剧情又不怎么靠谱,让人完全找不到真实的感觉,而且电影以一种说教式的方式来引导剧情的发展,没能够透过演员的表演去表达出故事的真实性,始终忽略了演员的表演所能提供给电影的表现运用,让电影陷入了一种主观意识强烈的个人风格当中难以自拔。导演彭三源典型的被她那种女人的固执所引导,不能够理性的分析现实所带给人们的真实感受,沉浸在自己幻想的电影现实当中去表现人们那种正能量,着实让人感觉太不靠谱,《亲爱的》当中黄渤的寻子路让现实割伤了我们,而这部电影中刘德华的寻子路却异常顺风顺水,一路好运,这不免让人陷入空洞的理解当中。
 
    作为影片当中的配角井柏然出现的太过突兀,这个角色就像天使一样突然出现在刘德华的身边,一路守护着他支持着他,让寻子路的进程突然顺利了很多,作为一部公路片,电影在公路上发生的事情并不多,而且电影以寻找丢失的孩子开始,又逆转成为孩子寻找父母的剧情让故事主线变得不甚明朗有些模糊,而且整个电影每个故事的剧情都叙述的不完整成了电影最大的诟病,无论刚开始的那个母亲丢失了孩子到孩子被解救,再到母亲跳河自杀这一连串的反映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显的故事进程,而且这段剧情是穿插着故事主剧情叙述的,不但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无头无尾的设计,让剧情显得支离破碎。电影从开始以寻子为主题,最后又解释成为是不敢面对心中那充满愧疚的感觉,这不免放大了个人情感而减弱了父子之情所带给人的感动,导演一方面想要彰显伟大的寻子故事,另一方面又想要解剖人物角色的人性思想,却弄了个双方都不得要领,两边都是是而非,不免让人感到很替导演着急。能够请到港台明星加盟电影,绝对是想要提高电影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但让刘德华去扮演一个安徽农村父亲,他说不出安徽话而且普通话也说的不好,但至少能够配个音总可以吧,刘德华虽然形象已经装扮的非常像个农村父亲,可是一说话立马让人出戏,这一点让人感觉很不爽。我们从电影里面已经很能看到刘德华为了这个角色所做的一切牺牲,本来就有一种让人挑剔的眼光去挑战他的演技,可是单单从语言的表达上出现一种不真实,实在让人为他感到惋惜,作为电影里面的角色,角色的设定相对懦弱了一点,导演让他面对的是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恐惧,让刘德华扮演的老农民一下子显得更为弱小不堪,他相对黄渤扮演的父亲来说,少了对父亲对丢失孩子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感情,反而变成了一个默默做好事的老好人形象,传递了正能量却少了饱满的人物感情。
 
    纵观整部电影,刘德华并没有撑起影片,他没有把自己变成影片的核心,反而成了其他人物角色的辅助,关于刘德华的寻子路,偏离了故事主题的剧情实在太多太多,以至于他变成了别人的陪跑人员而减弱了他迫切寻找自己孩子的急切心理,也许这就是导演所表达的人性吧,时间久了,自己最难面对的是自己心里的愧疚感吧,而不是拥有能够找到自己孩子的希望。而到了影片的最后,导演用佛家的禅意来解释刘德华的寻子路,既没有给出答案,又让道路继续前行,不但没有给出一个结局,也让电影的发展变成了虎头蛇尾,没有结果的故事都是无赖得故事,而无赖的故事让人们变得没有了希望,然而导演却是这个故事的罪魁祸首,人们需要正能量,但更需要的是希望,而导演却只给了正能量而没有给人们希望。
 
    作为打拐题材的电影,现在有良知的导演们都开始关注生活当中的民生故事,这是一种好的迹象,代表着我们的社会开始真正的面对现实中的黑暗而不再一味的鼓吹光明的美好,这是中国电影真正意义的反省与崛起,剧情片才最能够推动电影的发展,而关于民生的剧情片才是永久不灭的话题,虽然电影算不上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但它却积极的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为我们以后的电影做出了榜样,做出了指示。电影最让人值得称赞的是刘德华,作为一个偶像派出身的演员,敢于放下身段牺牲形象的去诠释贫苦大众老百姓,为他们代言,为他们展示疾苦从而让社会引起注意,对于这种宣扬仁义的举动,默默地给他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