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招来一波差评,许多人说这是陈凯歌的滑铁卢之作,更有好事者发出疑问,陈凯歌是否已经江郎才尽了呢?单从观感的角度看,的确比起陈凯歌以前的《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等影片,《道士下山》要逊色一些。
 
    我想这种差距并不是故事本身的差距,《道士下山》的几个故事都不错,再加上几个大腕明星撑场,赚个盆满钵满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为什么观众不买账呢?问题出在了故事的线索上,也就是故事背后的魂儿。一旦这个魂儿散了或观众抓不住这个魂儿,对影片的看法必然是云里雾里、众说纷纭。这就仿佛一个糖葫芦,因为没有看到串糖葫芦的棍儿,以致观众才会惊呼这明明是三颗山楂果吗,咱说好的糖葫芦呢?
 
    《道士下山》的受挫还让当前的电影导演们看到一个现实,以票房为期许的大众电影,应该讲讲道理,观众才觉得有深度。但这个道理必须是观众跳一跳就能摘到的那个苹果,不能太浅,亦不能太深,太浅容易让观众觉得脑残,太深又会让观众看不懂。但陈凯歌就玩得有点儿深了,讲的是“道”,而不是“道理”。他自己心中可能有一种“道可道,非常道”的想象,想让观众自己去参悟,但是电影只有两个小时,观众根本不可能进行深入思考,影片就结束了。
 
    然而这部影片中陈凯歌真的没想法吗?我觉得陈凯歌是有野心的,这至少是中国电影一个新的尝试。陈凯歌是想借道家的外衣讲述一个佛家的道理,再借这个佛家的道理阐释人生的道理。
 
    其实,被大家忽略的王学圻扮演的如松方丈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三声喝问,是影片的一个线索。在何安下杀死师娘和师傅的弟弟时,去找过他,如松喝问:“是行善还是作恶”?告诉他以帮助人的名义杀人还是杀人,恶的本质没变。当一个女施主求子不得,要何安下帮忙,如松喝问,是慈悲还是淫邪?告诉他以帮人的名义淫邪,淫邪还是淫邪,淫的本质没变。当周西宇快要死亡的时候,何安下去找过他,如松喝问,一口气都放不下,还怎么解脱生死?告诉他放下念念不忘,放下执着,心灵才能解脱。后来何安下和查老板,没有再去找如松方丈,这说明何安下已经经历了一个由他悟到自悟的觉醒过程,已经不需要如松的开悟了。最后何安下悟到“道大,人也大”,人找到了道,人就成了活的道,才会像如松方丈一样。而陈凯歌借何安下的故事,说出了他影片的主题:“人生本来就是上山与下山。”在这里何安下的故事成为每一个人的人生故事。陈凯歌也完成了借佛理阐释人生的隐秘叙事。
 
    前几天偶尔看到一篇文章《星云大师:对治“贪嗔痴”的方法》,使我豁然开朗,对《道士下山》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贪嗔痴”即佛家三毒,在文章中星云大师说,贪的起因是爱,痴的起因是迷,嗔的起因是恨。何安下的三个师傅,以出场顺序正是“贪”“痴”“嗔”的代表,崔道宁对王香凝之爱,周西宇对猿击术之迷,查老板对彭乾吾之恨,是他们各自的弱点,也是他们心中的毒。崔道宁开医馆借何安下的话男的女的的钱都让他赚了,身体不行了还要借大补丸行房事,他的名言是“不求活百年,但求心喜欢”,可见贪之大,周西宇说到练武,说到猿击术的日练夜练时如痴如醉,画面唯美,可见痴之深 ,查老板听说周西宇被杀,暴跳如雷,已经安排好的戏罢演,可见嗔之甚。而何安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三位师傅故事背后的三个道理:放下欲望、放下执念,放下仇恨。
 
    到这里,我们仿佛明白了陈凯歌的一些良苦用心。他说的是一个现代的人生寓言,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贪念、太多的痴迷以及太多愤怒,这是之所以我们活得不能安心的根源,正如如松方丈对何安下所说,拿你心来,我替你安。而我们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