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北京电影节现场,我只看过两部竞赛单元影片,一部是起着《高原激战》这样标题党的乏味闷片,另一部是同经典小说重名的犯罪佳作《白夜》。虽然都是俄罗斯出品,此《白夜》却跟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毫无瓜葛。这是一部典型的欧式悬疑片,导演拉米尔·萨尔霍乌德诺夫尽管拍摄手法陈旧,甚至略显沉闷,却在平静中批判着生活本真,在写实间释放透骨寒冰。因为真相背后是那样触目惊心,令人看后不禁恍然痛悟:在“万丈高楼平地起”背后,竞包藏着如此肮脏惨痛的脓疮。 
   
    旅店一家人、卖菜的夫妻、老太太和她的女儿、出租车司机、邻家少年、和青年一起参加集会的女孩、集会组织者……私人侦探受雇去调查失踪青年,通过一路探问、追踪、聆听、旁观,从每个人物与家庭这样或那样的故事,找到各种关键性的新线索。当神秘的跟踪者和打手露面后,看似平铺直叙的平淡故事,却有着各种精心设计,而谜团背后的恐怖阴谋逐渐浮出水面,却让人不知所措、无可奈何。回到片尾,邻桌客人的对话,配合餐厅放的一首金曲,则像是编导升华主题的内心独白。我真是适应不了这样的白夜,一切都会习惯的。 
   
    貌似神秘莫测的集会组织,原来只想减缓圣彼得堡的拆迁工程;而曾经仗义救人的热血青年,原来沦为病床上的昏迷者,天意弄人?小伙子惨遭邪恶势力殴打住院,对方则继续找着证据——破坏历史遗迹、非法获得拆迁许可!义愤填膺男主角狠狠揍了两个监视者一顿后,哪个在看守所跟他谈话的人,却告诉他这个许可证消息,不过是其它奸商放出的消息,因此无论结果如何,拆迁都将继续。这叫人回想到片中男主角偶遇旧情人,买来曾经一起在床上大快朵颐的名牌蛋糕,可能样子还是那个样子,只是味道永远都不可能像以前。 
   
    缓慢推进的节奏,不慌忙的层层铺垫,加上过度曝光带来的雾气腾腾,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让本片充满着内在张力。这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涌流动”的惊悚作品,放在《爸爸》《跑男》、小鲜肉青春片等商业盛行的浮躁年代,或许只有去电影节获得奖项,才能有被肯定价值。《白夜》通过失踪青年、侦探这些在生活中被践踏的普通人身上,侧面反衬着全球老百姓面对拆迁商的血泪控诉,偏偏他们欲诉无门、欲哭无泪,有苦只能往肚里咽,怎能不被迫习惯在“白夜”下存活呢?俄罗斯硬汉阿尔杰米·齐平,形象与气质神似《惊爆内幕》中的拉塞尔·克劳,他在《白夜》从始至终都演得敏锐、泼辣、霸气、仗义,斩获金天坛影帝,实至名归。 
   
    《白夜》放映后,北京观众面对俄罗斯演职人员在现场有礼貌的鞠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喝彩送给这些”业内良心“的电影工作者,大家被那群搞拆迁的奸商黑手们,压抑得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