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自己曾经说过,看一个导演,就看他的前三部。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就好像“三岁看老”这句老话,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无论是才华横溢一鸣惊人的天才型导演,还是勤恳实干渐入佳境的努力型导演,在他们最初的几部作品中,一定会有一些东西沉淀下来,成为贯彻终生的风格。
 
    在天才型和实干型之间,姜文当然属于前者,处女作便在戛纳和台北金马上风光无限,直至今日仍被视为华语电影不世出的经典。而后虽有《鬼子来了》的禁映和《太阳照常升起》的晦涩,总体上算是一路走高,直至“站着把钱赚了”的《让子弹飞》,一时风头无两,网上铺天盖地的解读,不自觉的给姜文铺就了一条“造神”之路。
 
    直至刚刚上映不久的《一步之遥》将姜文拉下神坛,可以算是他导演生涯中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但究其根本,不过是话语权被无限放大的姜文一次自嗨过头的失败尝试,并不会从根本上折损他作为华语圈最有想法导演之一的地位。
 
    但无论如何,《一步之遥》的姜文不再是那个懂得踏踏实实讲故事的姜文了,这让他的新作缺少了之前“心在云端、脚踩大地”的最大优势,变得轻飘而不可捉摸。而这,恰恰与其最好的作品——《鬼子来了》,站在了截然相反的两端。
 
    实际上,包括《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让子弹飞》,你可以在他最成功的电影中解读出无数政治的、人性的、历史的、社会的隐喻,但至少从表面上看,却是一个起承转合相当正统的故事。七分现实加上三分荒诞,就能调出味道上佳的姜式“三杯茶”,品出人间的喜怒沧桑。
 
    每每在姜文电影中若影若现的“荒诞感”,正是姜文电影的精髓所在。而在《鬼子来了》中,不但有“荒诞”,更有一种颠覆。
 
    这种颠覆,指的是相对于传统抗日电影中的“全民皆兵”、“苦大仇深”,《鬼子来了》中绝大多数时候的中国村民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民族情感和凛然大义,不过是仍旧苟且与自家一亩三分地的些蝇头小利。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不难通晓这才是历史的常态。当年的那场浩劫,中国不止半壁江山沦入敌手,若真的像过去主旋律抗战电影那般处处地道、步步地雷,人人不畏死,个个当烈士,八年抗战下来,不是鬼子早就被赶回老家,就是沦陷区早已被赶尽杀绝。
 
    其实朝代兴衰、王朝更迭,老百姓早看穿了这些。“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吃糠咽菜的,不过求一个苟活于世。张艺谋的经典作品《活着》,将这个道理讲得透彻无比。
 
    你可以指责这些村民见识短浅、是非不分,你甚至可以大谈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就像鲁迅和柏杨的文章所述。确实,汉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缺乏武勇、愚昧冲动、外强中干、奴颜婢貌等贬义词都能够用在类似的批判上。而这,也在《鬼子来了》中挂架台一众村民的群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商量杀人时推诿胆怯,而误以为马大三手上沾了人命的时候又一个个避之不及。刘一刀杀得了八大臣,却杀不了一个被绑着的日本鬼子。而直到日本投降后的公审大会上,被杀的,依旧是两个同胞。华人这点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毛病,简直被姜文戳到了脊梁骨上。
 
    但其实,本片的主题并不止于此,姜文对日本鬼子的丑陋同样毫不留情。花屋小三郎一开始叫嚣着为天皇尽忠,在地狱门口走了一遭后,立即变得温顺老实。而日本战败后,那些身着和服的女子,竟也仓仓皇皇的愿意同中国农民回家。如果不是战争,他们也不会是侵略者和殖民者,而是家乡的农夫与农妇。正是民族的狂热让他们忘记了自己是谁,投入到一场他们以为正义,却彻底丧失了人性的战争中来,在身份的迷失中彻底沉沦。
 
    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该干什么,这才是我所理解的《鬼子来了》想表达的终极主题。
 
    挂甲台的村民们,忘记了自己自己生活在鬼子的炮楼边,忘记了屠刀架在脖子上的危若累卵的生活状态,虽然不是“暖风熏得人欲醉”,也差不多成了“直把杭州作汴州”。所以他们只求一条贱命苟活,却也终究不可能。
 
    其实在影片的一开始,导演就通过“我”这个神秘人物道出了这个道理。在原著小说里,将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送来的人一点也不神秘,就是附近游击队的吴队长。而电影里,姜文不但删去了这个“吴队长”,又故弄玄虚的捣鼓出一个“五队长”。其实“吴”也好,“五”也罢,都不过是一个“无”。导演的意思,正是借着村民们对“我”是谁的讨论,抛出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真的都忘了,“我”是谁。
 
    另外,影片多次出现“长城”的意向,开篇时,便已经交代了挂甲台位于长城脚下的地理位置,而在刘一刀出场时,又通过哼唱“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再次提及。长城长久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被称为世界奇迹。但实际上,长城不过是一个让人随时能够缩进来的龟壳,更何况,那巍巍万里土壁,又有哪一次真的挡住了外族的铁骑?中国人就这么一代代,自欺欺人的生活在自以为安全的龟壳里,慢慢淡去了血性雄心,待到敌人真的杀到面前,除了一点阿Q精神,再也没有能够与之对抗的本领。就像《鬼子来了》里最后的宴会,以为对方睦邻友善时,便舍下老脸又唱又跳,及至忽然翻脸,只剩引颈就戕。中华民族之悲哀,大抵来源于此。
 
    当然,你可以从电影里读出其他的东西。广袤的解读空间和自由的暗喻理解原本就是姜文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无论如何,《鬼子来了》中的姜文才是我心中最好的姜文,无论是那憨厚中透着些小精明,眼神又一片茫然的表演,还是这大象无形、四两拨千斤的导演技巧。我想,这也是影迷们期望再次看到的姜文作品,而不是自说自话、方寸大乱的《一步之遥》。